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好事,对老百姓来说是莫大欢欣的事情,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只要是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好事办实办好,不仅能使好事生辉,更能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好事在“办”不在“说”,若远离群众利益的好事,既便说的再好,喊的再响,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效果。群众办好事,就把本与群众实际利益不沾边的事,硬往好事上拉。这些好事说来说去,要么是政府本就应该做的;要么就是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无关,没有为百姓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所以说,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出发,竭尽全力,把好事办好办实。这样,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脱离…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思考下基层怎样能听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对干部下基层的重要要求。干部下基层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根子还是下基层的干部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下基层的干部要善于和乐于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力戒官话、大话、套话、空话。自己多说贴心话,才能换来群众的心里话。下基层的干部要脱下西装换"农装"。杨善洲挽起裤腿、戴顶草帽下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值  相似文献   

3.
新声 《党建》2012,(9):28-28
近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思考下基层怎样能听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对干部下基层的重要要求。干部下基层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根子还是下基层的干部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下基层的干部要善于和乐于拉家常  相似文献   

4.
近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思考下基层怎样能听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对干部下基层的重要要求。干部下基层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  相似文献   

5.
“下基层”,成为今夏重庆各级干部的流行语——目前全市正在组织一万名左右干部开展“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活动,组工干部正在开展下基层活动,区县正在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从去年开始的大下访、大走访活动……一批又一批干部走进基层,对于宣传党的政策,排解基层矛盾。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城乡统筹等,将会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民情,亲身感受群众疾苦,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一大批年轻干部,将成为更了解市情、更懂得民意的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大规模组织干部下基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6.
仲祖文 《党建》2012,(9):28-28
近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思考下基层怎样能听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对干部下基层的重要要求。 干部下基层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根子还是下基层的干部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7.
而今,各单位各部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尺度。不过,对实事办得实不实,好事办得好不好,不能以领导个人说了算,而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有这样,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才能经得起实事求是的验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满意工程”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然而,有些单位和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从群众的利益角度着想,说起来,他们为群众办了几件或十几件以至更多的实事好事,如仔细去检查,有些事本属于单位或部门要做的分内工作,也有些事事虽办,但与群众所企盼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离…  相似文献   

8.
中央关于干部下基层的文件下发以来,北京市各系统大多数单位的干部都认真学习,积极贯彻。许多单位、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先后深入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特别是困难大、问题多的单位,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同群众一起,研究解决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通过下基层,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一些单位和干部写出了很有质量的调查报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谈到关心群众,不少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向上级汇报或总结时,总少不了谈下基层多少次、多少天,但当问到具体落实到什么程度、落实的有哪些时,却知之甚少,甚至答不上来。在这些人看来,只要下了,帮没帮群众就无所谓了,难怪群众反感地说,有一些干部把农村当成渡假村,下乡只不过是为了散心。不管群众怎样说,我们领导干部下基层,目的应该是调查了解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发展情况,了解群众的困难,帮助基层解决加快发展奔小康的实际问题,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可我们一些干部心里根本没有挂记群众的疾苦,在下基层时,有的象征性地走…  相似文献   

10.
《企业党建》2012,(1):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建立干部经常性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群众意愿和需求,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先争优的满意度。他说。创先争优的实质是要把经常性工作做得更好。窗口单位人人是形象,事事连民生,  相似文献   

11.
省直机关工委高度重视下基层活动,一大批干部到基层,为群众送政策、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给基层带来了新气象,注入了新活力。 一本本翔实的《下基层民情日记》写满了基层群众的大事小事,一篇篇调研报告、党性分析材料满载着干部的心血,一份份慰问品、慰问金传递着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一桩桩群众企盼的好事、实事将群众的心与干部的心贴得更紧……  相似文献   

12.
倪洋军 《党课》2013,(23):104-105
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向来被外界干部、群众“高看一眼”,总被认为是什么都知道的,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所到之处.组工干部也常常会被一些“好事”“好奇”之人拉住问上几句:“听说又动干部了,某某和某某又到什么单位了?”而当组工干部“客气”地说“不知道”时,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场名为干部下基层的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般展开。干部下基层,了解民情民意,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洞察群众生存状况,了解民间疾苦的重要方式。然而,不可不论的是,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通讯技术发达了,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反而越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特别害怕上面的人下基层。什么原因呢?因为个别干部的“下基层”成了“吓基层”,基层的同志对此难以承受。一是阵势吓人。这类干部往往是有点级别的,但级别又不算太高,当官不大,派头不小。每每他们下基层,左右有基层干部相陪,前呼后拥,如众星捧月。二是言语吓人。这类干部往往是惟上、惟书、不惟实,下基层根本不是诚心诚意听民情、解民忧,而是按照上级的好恶或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在办公室里早已得出一个结论,形成了一个观点,来到基层找事例。所以他们最欢迎“报喜不报忧”,若是哪个基层的同志不知趣,把困难一一摆出,…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共产党人》2013,(5):28-29
干部下基层是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途径。把下基层活动做实,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要提高认识,在"真"上下工夫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作为党员干部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明确自己不是百姓的父母官,而是人民公仆、群众的服务员。农村、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聚集的地方,有我们需要学习、了解掌握的工作法宝,有促进我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1,(20)
画外音:时下,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转作风、促发展活动,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有一些领导干部却把这个好经念歪了,使下基层变成了吓基层,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感。这些吓基层的官员本身的行为就是作秀,他们当然希望看到的演出是一场和谐美满的正剧,于是就有了  相似文献   

17.
<正>基层是广阔的舞台,也是培养好干部的土壤。兰辉、李林森、菊美多吉等优秀党员干部,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们心中百姓事情无小事,他们扎根在百姓中间。干部下基层,应具备"三种姿态",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善于走村串户听民意,乐于深入群众解民忧。干部下基层要"放下架子"。当下,有些干部长期形成的"官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上饶市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联户帮困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干部主动适应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利用夜访与群众攀亲交友,结为帮扶对子,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果按正常上班时间,白天群众都到田地里干活了;等群众收工回家,干部们又下班了。干部和群众很难见上面,群众有什么困难干部不知晓,乡里有什么工作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所以我们要根据群众的作息时间开展工作。"玉山县六都乡负责人介绍说。  相似文献   

19.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20.
常听到有老百姓说,中央的政策都很好,就是让有些干部把政策给念歪了,把好话给讲糟了,把好事给办砸了。为什么老百姓喜欢党的政策,不喜欢党的一些干部呢?究其根本,是干部作风出了毛病。因为作风问题,我们误了不少工作,丢了不少群众,坏了一批干部,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破坏,影响了党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