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木  陈涛 《台声》2005,(7):86-88
印度菜概括而言就是一种"简单食材 主要调料 烹调方式"的组合。而印度菜的特色就在于它多种多样的调料。印度人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烹饪中熟练使用各种繁杂的调料,也正是由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丰富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史海一勺     
《乡音》2007,(10)
古人名联话养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江苏兴化老家自撰自书厨房门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此联既是他平日经常食素的生活写照,也揭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清代名人翟公栾自撰的"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的养生联,蕴含着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3.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西人潘乃光写过一首海外竹枝词,这样描述新加坡的饮食业:"买醉相邀上酒楼,唐人不与老番侔。开厅点菜须庖宰,半是潮州半广州。"意思是在星洲的华人酒楼中,潮州和广州各占了半壁江山。这不奇怪,新加坡本来就是海外潮人的重要聚居地,总人口在当地华人群体中排名第二,约占22%,仅少于福建人而多于广东人(实际是广府人),因此潮式食物和潮州菜馆在当地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4.
余娟 《中国民政》2020,(4):53-53
2月10日上午,家住江苏省镇江市王家湾社区的胡女士打开门,一大包的蔬菜米面已经放在家门口了。她是一名特困供养人员,这是镇江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特地为特困供养人员送的"爱心礼包"。负责派送的杨军忙了一天,2月9日从地头采摘,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农户听说是帮助特困人员,全家总动员,连孩子也来帮忙采摘打包。镇江市有710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散居孤儿,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为他们送出了"爱心礼包"。  相似文献   

5.
正2月10日上午,家住江苏省镇江市王家湾社区的胡女士打开门,一大包的蔬菜米面已经放在家门口了。她是一名特困供养人员,这是镇江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特地为特困供养人员送的"爱心礼包"。负责派送的杨军忙了一天,2月9日从地头采摘,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农户听说是帮助特困人员,全家总动员,连孩子也来帮忙采摘打包。镇江市有710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散居孤儿,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为他们送出了"爱心礼包"。这份  相似文献   

6.
王白娇 《新东方》2001,10(3):78-80
无公害瓜菜是海南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发展无公害瓜菜,不能仅仅从扩大销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而应该立足于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现象,作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木木 《台声》2004,(11):80-82
吃 西藏菜是一种时尚,也同样令人身心愉悦。 在藏餐厅里,你能接触到的,不仅仅是风 味独特的西藏美食,而且还有那神秘悠远的藏族文化。耳边回响着一声声“扎西德勒(祝福你)”,那是藏族小伙和姑娘们毫不吝啬的祝福,让你在四溢的菜香中体会到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美妙感受。传统藏餐和新派藏餐 都市人注意到西藏菜,应该说是近几年的事。但是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提起藏餐时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西藏菜究竟是怎样的一些食品。喜欢西藏文化的人和去过西藏旅游的人,可能会对西藏了解多一些,他们至少知道青稞酒、酥油茶和…  相似文献   

8.
吉林菜     
吉林菜是根据吉林特有的原料,运用独特的烹饪工艺,经长期研制而形成的菜系,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域广袤,物产丰富,巍巍长白山,茫茫林海;滔滔松花江,滚滚浪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中外闻名的吉林人参、貂皮、鹿茸被称之为东北三宝,出自于吉林。被称之为东北新三宝的红景天、中国林蛙、不老草也出自于吉林,全省可供加工香料、滋补品的植物有70多种,食用菌80多种。像松口蘑、榆黄磨、橛菜等天然无污染吉林特产备受消费者青睐,这些山珍、特产经过技术高深的厨师精心烹制,便形成了一道道极富营养的关东美味佳。  相似文献   

9.
刘述先 《传承》2011,(13):58-59
"理一",道理是一个;"分殊"就是不一样的意思。我非常关心全球伦理问题,最近关心的一个重点是全球地域化。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情况下,有两个表面看起来相反的潮流:一个潮流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另一个潮流是在地化(Localization)。事实上相反而相成,所以英文字就造了一个新的字,叫"Glocalization"(全球地域化)。"理一分殊"发展到今天,跟全球地域化问题发生交接。所以我今天讲"理一分殊"发展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当下电子游戏突出地占据并充实了"Z一代"的文学生活。文学艺术形式架构的游戏虚拟空间吸纳了中外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幻象,其审美创意世界通过文艺心理学效应带来了游戏活动的娱情体验;游戏活动的功能体验以角色扮演形式引发了"Z一代"的共鸣与沉迷,这种交互了玩家主体的喜爱与能力的行为渗透着深层的人本心理慰藉;经历争议与徘徊发展的电子游戏提供了现实生活正常而积极的文化能量,行业的技术进步与生态提升蕴含着"Z一代"游戏文学生活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赵利伟 《前沿》2003,(2):117-119
"一"与"不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运用"一"与"不一"的矛盾法则,阐明了文学创作及欣赏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要求,将哲学思辩转化为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批评,得出了"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的结论,不乱之杂正是文学艺术应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范畴,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只有体现了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即一而能多,杂而不乱,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因此,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  相似文献   

13.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12,(23):59-59
你活得风头正劲的时候,许多人都说他是你的铁哥们儿,热乎得你还不得不信。而其实呢,他们跟你不过只是某种关系而已。退休后的日子怎么过?我看人们的态度无非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主张不服老,另一类是主张要服老。应该说各有各的道理,因为人们主客观的条件各有各的不同。但要说我的主张,我以为索性跳出这个服老不服老的"结",把退休后的生活看成是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不是可能更好些?  相似文献   

14.
史海一勺     
《乡音》2007,(11)
古代廉吏佳话身教言传北宋名臣、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警语名言。  相似文献   

15.
革命菜     
<正>一种野菜,享有盛誉的野菜,在温润的南国大地上,到处生长,漫山遍野,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常在。它总是那么水灵,那么茁壮,那么的生机勃勃。它的枝茎圆圆的,大小如毛笔杆般。片片菜叶对开生长,一节一节绕着圆形的茎干,不断地往上长。叶子扁平而尖长,二三寸大,三四寸长。叶色带着浅浅的青绿,菜叶长而带有棱角,边沿呈不规则的齿状,近似三角枫叶形,表面上的细绒毛较多,手感比较粗糙,开着白色和紫色的花,那花蕾紧靠着茎干边竖着生长,似极酒杯。  相似文献   

16.
心灵 《人民公安》2009,(7):59-59
又到了野菜青青的时节,陌上,星星点点的绿慢慢蔓延着、浸染着,层层片片铺开,给远的山、高的塬、平的田,齐齐换上了新装。这绿,颇像弥漫的乐曲,静静流淌着,春日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一事一议”的实践困局与制度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践困局及其存在的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一事一议"制度设计中存在二元目标冲突、多元权力结构制约、利益集团操纵、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使"一事一议"制度在实践中陷入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局.因此,要走出实践困境,必须从目标矫正、权力规范、选择性激励机制提供等方面进行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18.
试图把科学引入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反而违背了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当今世界,人类崇拜的最大对象,不是上帝,不是佛祖,也不是真主,而是"科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从历史进程看,还是从现实生活看,人们从科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人类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天灾,百姓生活很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者百味药也。民间有句俗语‘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  相似文献   

20.
史海一勺     
《乡音》2015,(2):50
陈毅为老农让路陈毅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期间,有一年初春,当他走到稻田中一条很窄的田埂时,看到对面来了一位挑着担的老农。为给老农让路,他立即脱掉鞋袜,挽起裤腿,站到结着薄冰的稻田里。老农后来得知给他让路的竟是新四军军长时,无限感慨地说:"共产党的大官没有一点儿官架子,若不是我亲自碰到,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啊!"(摘自《领导之友》)鲁豫上万农民1960年去哪儿了中国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建设之初,两个基地生活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