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思想,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思想逐步扩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思想。当前我国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深远意义和重要任务,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揭示其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能力,化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在认识上实现了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新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要求全党同志要更加自觉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构成毛泽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构成毛泽东社会主义政治和谐思想;平均主义构成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构成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思想;“人民公社”论构成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既闪烁着真知灼见,又具有认识局限。辩证地分析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战略任务,需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试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及意义进行初步探析。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1.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导向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到云南考察工作,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样,怎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成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实践课题,也是思想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它所蕴涵的丰富哲学思想日益凸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努力将“和而不同”所蕴涵着的哲学思想挖掘出来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它还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首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社会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务必使人们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同时要用这种共同的社会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任务和要求,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人民政协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构…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实践“三个代表”能推进和谐社会的政治建设,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创造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交相利”为前提和基础;应当在“交相利”的基础上“重义”,以“重义”为先导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建设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按照“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坚持发展的思想,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对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经验表明,思想建设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也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党的思想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理论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宗教工作本身就是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宗教工作的全局,按照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宗教、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知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就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一个方面,它的提出,为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境界。只有把握好生态文明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才能理解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才能更加自觉地解决和谐社会发展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饱含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有其产生的渊源,也有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策略。探析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意在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