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对“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唯一特性难以理解。何以化解,“三问”解难。一、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万事万物的共同性只有客观实在性吗?客观实在性是所有事物的共同性。事物...  相似文献   

2.
教学之余,翻阅外地一些政治试卷,看到有这样一道试题: 分清下列概念(即要求在括号内填上物质、意识中的一个) 宇宙( )磁场( )时间( )……且不说题中的概念是否列得科学(如时间,虽有客观实在性,但不能说它是物质或物质现象,它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就其题目本身出得不够科学。 1.试题上说的物质,显然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试题把物质概念这个哲学范畴曲解了。也就是说,出题者本身  相似文献   

3.
“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哲学常识中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使初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学生能够深刻、准确地掌握好这个概念,教师应紧扣物质概念的定义,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知识点。 首先,要重点突破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物质”定义的本质──客观实在。然后,深入剖析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要处理好这个知识点,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运用归纳法,导出“客观实在性”。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认为“客观实在”是有形的具体之物,难以…  相似文献   

4.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哲学常识中的教学重;久,也是难支,它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掌握好这一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据自己教学体会,我认为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须把握好以下“五性”1、共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简单地说,物质即客观实在。因此,客观实在作为对物质本质属性的概括,它必须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否则就会缩小物质概念的外延,物质概念就不可能囊括万事万物,也就不正确了。例如,若把有…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根本属性是运动。“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构成一事物本质的根本因素。世界的构成只有两类现象,即物质和精神。物质区别于精神的根本标志就是客观实在,所以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我们知道,客观世界只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探讨形形色色物  相似文献   

6.
物质属性新论物质有什么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时间和空间则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王孝哲在《江汉论坛》1992年第10期著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和精确的。他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出物质的属性是多层次的。物质的第一个层次的属性,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的第二个层次的属性,是具有广延性、运动性、系统性、反应性四种。广延性是物质之客观实在的空间表现。物质的运动性,则表现为时间。物质还具有系统性,每个具体事物都是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7.
一讲解物质概念的一般方法,是从大量感性材料入手,师生共同讨论,边讲边议,在抽象和概括上狠下功夫,最后找出感性材料——各类物质现象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给出物质概念的定义。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各类物质现象的“共同特性”有很多——如“它们都存在着”、“它们都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它们都是发展变化的”等等——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共同特性”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放射性元素、电子及其特性等一系列伟大发现,推翻了长期统治物理学的原子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许多受形而上学束缚的自然科学家,陷入悲观、失望和混乱之中,唯心主义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猖狂进攻。打着“最新自然科学”旗号的马赫主义者,大叫“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被驳倒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列宁及时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相似文献   

9.
物质,是古今中外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什么是物质?列宁从哲学高度曾作出过精湛而科学的概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的那个年月里,有的人(如金观涛者流)公开撰文攻击、贬斥列宁的唯物主义;无限吹胀所谓主体性,抹煞客体独立存在的物质性;露骨地宣扬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哲学理论根据。影响恶劣,后果极坏。本文从正面对什么是物质,作出了历史、具体、全面、深入地考察和阐述。它对于澄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而端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1.解释陌生的词语,可以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例如高三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通过查词典知道方略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的意思。对于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多少解释一下即可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材观点。但如果是略而不解释,则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似懂非懂的后遗症。2.解释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可以澄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不少学生都被“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两句话理解不好。如果老师在讲解时捎带解释一下“特性”是该事物特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性质,而“属…  相似文献   

11.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70页上说 ,“万有引力定律是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第74页中又讲 ,“掌握了浮力定律等规律 ,就能制造船舶和汽球。”教材上述两处都是将定律混同于规律的说法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因而具有客观性 ,又称为客观规律。不管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人的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 ,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改变或消灭。定律则是科学上对某…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都不过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它们都有共同的本原、本质,它们都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正是这种物质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使世界在共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它的基本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含着这样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思想:一、世界不是二元的或多元的,世界存在着统一性,有着共同的本原、本质,它是一元的;二、世  相似文献   

13.
李萃英 《前沿》2001,(2):52-55
在史前阶段,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本质的区别.主体的选择(即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盲目必然性决定的.而到了真正人的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自觉地作合规律合目地选择.历史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事物(包括人),存在在它(他)们的现实的条件中.  相似文献   

14.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由人的意志创造或制定、改变或改造、增加或减少、废除或消灭。它不管人们是否认识、承认和愿意,都客观地存在并起着作用。无论什么人,只要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指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使著作权得以产生的客观实在物,即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并能以某种方式固定于物质载体上、可复制、具有创造性的、法定智力劳动成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保护客体的法律用语都是使用“作品”这个词来表述著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历史学家之所以对历史发生兴趣,倾全部热情去研究它,基本理由之一就是确信“过去”的存在。这个“过去”的事实性是否在逻辑上限定了历史学家的唯一职责就是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呢?“过去”纯粹的事实性是以我们的沉默为前提的。我们要保持“过去”的这种纯粹性,就不能对它说什么,只能让它处于本来的存在中。不管我们在档案馆看见了各种事件的记载,还是在博物馆看见了人类过去活动的物观成果,只要我们不对它们作任何思考,它们的事实性都是非常纯粹的,但什么也不能说明。显然,这只是一种物的存在,而不是历史。存在并不等于历史。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个事实,它表明了“过去”的存在。但是,如果人们不把它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整体中考察,不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历程  相似文献   

17.
人权就是人的权利.权利总是相对于对象而存在的,这个对象包括人本身、自然以及国家政权组织.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相对自然而言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国家政权组织是以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为物质基础的,离开了自然,国家政权组织都不复存在,人的一切权利都将失去物质基础,人权也就无从谈起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着人的权利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越凸显,人的权利就实现得越充分越完整.但是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的各式各样的必然性关系结合构成了自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只能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去人为地破坏自然内部的各种必然性而导致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否则,人类将受到惩罚,在自然基础上建立的人类社会也必将受到负面的影响,人权也因自然这个物质基础的损坏而无法充分实现.地球只有一个,人权要不断发展,自然和人权都要走可持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周玉  马建军 《理论月刊》2008,2(2):70-72
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90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角揭示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