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认为,对苗族习俗的研究应更深入一步,避免简单的习俗因子现象罗列;苗族的习俗是由若干个习俗因子组成,根据各习俗因子的来源、与当前苗族社会的关系,以及在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残留因子、借入因子、主体因子三类;而各个因子之间又分别结成同根、并存、依附、同链四种关系。只有看到苗族习俗的完整性及苗族社会与习俗的关系,才能弄清其实质。  相似文献   

2.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友富  李旭 《前沿》2011,(5):177-180
土家族和苗族由于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不同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折射出两族人民对于爱情和婚姻与众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土家族和苗族的婚姻习俗,从总体上对女性在两族婚姻习俗中的地位进行论述比较。  相似文献   

5.
荔波县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有瑶族4450人,集中居住于瑶山公社、瑶麓公社、洞塘公社。茂兰公社有少量瑶族,系由瑶麓公社迁徙去的。其中瑶麓公社的瑶族,是贵州省目前尚保留岩洞葬习俗的唯一的民族。瑶山公社,洞塘公社的瑶族,均无此种  相似文献   

6.
(一)苗族先民氏族社会的残迹 我们今天来研究苗族社会组织或复原古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依据是:苗族史诗、传说、现存的民族资料,苗族的语言、服饰、互相称呼和带有氏族、部落特征的各种残迹。包话婚姻、丧葬、祭祀、宗教、节日等等习俗。通过这些残存的资料来剖析苗族远古社会。 母系氏族的残迹:  相似文献   

7.
本人生长于苗乡苗寨,对苗族习俗虽无研究,但也有只鳞片爪之识,故特提出与石开忠同志商榷。 石开忠同志在《试论黔中苗族牛祭习俗的成因》(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黔中苗族牛祭》)一文中论述了牛祭的三种形式、文献中牛祭习俗的分布状况、牛祭发生的背景和牛祭祀习俗的成因四个问题。对于前面所述,因没有作过深入和全面的调查,不敢胡言,本文拟就惠水地区苗族牛祭的形式及牛祭习俗的成因略述个人浅见,望有关专家、学者和石开忠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8.
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是研究苗族古歌的基础,即将过去孤立的、平面的表层的纯作品研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研究,把苗族古歌视为苗族的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有机体,将其创作者,传承者、受传者、传承渠道置于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去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从而揭示出苗族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意识以及苗族古歌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国内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生活条件的不同、各地苗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现仅就黔东南苗族习俗与两个文明建设关系作一简述。笔者认为,这不仅对“四化”建设有现实意义,而且对研究苗族的社会历史以及苗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包括伦理道德、性格情操等方面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0年代初期贵州省惠水高摆苗族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作了较详细的实地调查,为人们了解当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撰写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50万字,是一部反映解放前湘西苗族社会,文化习俗和历史传统等的第一手调查材料,是迄今由本民族知识分子编著的第一部湘西苗族志巨著。 1896年石启贵先生出生于今湘西吉首的一个苗族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从事教育  相似文献   

12.
苗族木鼓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上就有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相似文献   

13.
银,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以及用银制作高级的工艺品,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苗族人民素有佩戴银饰、挑花刺绣的美好习俗。黄平苗族至今仍保持了佩戴银饰的隆重习俗。这些银饰的形制既是财富和美的象征,又是苗族古风的体现。黄平苗族佩戴的银饰以花样多,做工精巧,形制华贵,份量重而著称。银饰在姑娘紫金色的服装映衬下,显得格外雍容富丽,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2月,从江县东朗乡郑丁抵制陋习陈规、辞退生猪谢礼被当地传为美谈。按照苗族习俗,结婚时客亲送礼,不论礼金多少,主办家在招待客亲吃饱喝足后,待其返同时,一律以礼肉同赠。  相似文献   

15.
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过程与民族认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编纂的地方志在有关西南民族的记载中,往往强调他们语言、习俗方面的汉化,甚至有关于科举的记事。特别是18—19世纪以后,很多编纂资料总是强调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比其他民族吸收了更多的它族文化。 但是他们的历史并非那么简单。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由于大量的汉族客民迁居到西南各省,商品经济又有空前地发展,这些新的因素无疑给对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特别是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给予了以深刻的影响。以清代贵州布依族的历史为例,下文拟探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其民族认同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苗亲属称谓是汉、苗民族制度文化某种层面的反映。汉族的亲属称谓丰富庞杂 ,体现出汉族社会家庭的多分性结构、等级观念、古婚制习俗等 ;苗族亲属称谓共同语较多 ,反映出苗族社会的鼓社制、舅权、姑舅表婚等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7.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清代苗族解纷文书如诉状、判词、告示、乡规、契约等对于研究清代黔东南苗族地区在剧烈社会变迁背景下纠纷解决方式的演变,展现苗民真实的法律生活和司法图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黔东南林业贸易的繁荣和"流官"体制的建立,促使苗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理师诵唱"演变为"请中理讲——禀(送)官究治",衍生出民间调解、官府审判、官民互动相结合的苗民独特的解纷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苗族头饰的形成同传统承袭、文化互动以及环境因素等关系 ,进行了探讨及阐述 ,还就苗族头饰的习俗功能、文化内涵 ,以及头饰在历史上存在的性别转换等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而对苗族头饰之所以丰富多彩 ,尝试性地从理论上做出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0.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普遍,具有许多社会功能。主要有: 1.宗教功能。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这些崇拜祭祀活动中,鱼是主要的祭品。《国语·楚语》就有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士食鱼炙,祀以特性;庶人食菜,祀以鱼”。可见,楚国在祭典中,庶民是用鱼来祭祀祖先的。苗族先民绝大部分居住于楚国境内,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都与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用鱼祭祀祖先,用鱼作祭品,不仅在古代,而且至今苗族地区还保持这种习俗。笔者的家乡凯里市舟溪一带的吴氏苗族,每年“吃新节”(七月半),他们祭祀祖宗的祭品是12碗饭,12双筷子,12杯酒和12尾鱼等;傩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