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政府日前印发《2013年辽宁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通知》,要求各地区4月底前务必全力消除食品安全责任空白特别是监管空白。同时,全省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5类"违禁超限"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十二运食品安全。按照要求,4月底前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各市实现两家以上食品企业通过国家诚信体系评价;选择1至2个市在1至2个重点食品行业中大力创建食品企业责任强制险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6月底前,各市、县(市、区)政府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增多,说起这个话题人们可以马上想到许多关键词:"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毒胶囊"、"问题牛奶"。如此高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食品生产厂家、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不信任与不满。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以及下一代的基本身体素质,甚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及时规范法规和行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或许几十年后的中国人就会被迫重新背负"东亚病夫"的标牌。因此,规范食品安全管理刻不容  相似文献   

3.
杜谦 《江淮》2011,(8):47-48
三聚氰胺奶粉、化学火锅、苏丹红……媒体接连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感到"没什么可吃了,吃什么都不安全"。而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替代了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从"卫生"到"安全",两个字的改变,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从立法观念到监管模式的全方位重大转变,食品卫生法关注食品外在的东西,即是否卫生干净,而食品安全法防范的是食品吃了以后产生的潜在危害。该法运行已经两年有余,虽然没能从根本上遏制住食品安全事件,却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实在的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制定《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保民生"的迫切要求,是"保稳定"的必然需要,是实现"保增长"任务的重要体现。2009年的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确立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食品召回制度,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强化了违法生产经营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会对人的身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包括未形成良好的诚信体系、政府治理乏力、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方面。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创设良好环境;需要不断加强政府的行政执...  相似文献   

6.
"选取样品-粉碎-天平称量-试剂提取-净化浓缩-上机测试……"在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测中心理化室,工作人员向记者简单演示了皮蛋重金属检测的过程。"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食品监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27日,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齐同生在全区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做好2012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讲话的开始和结尾主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纪律、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奠定基础的角度提出了要求。本刊主要刊发齐同生同志讲话的第一、第二、第四部分,即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专项整治、体系建设、源头治理的工作要求。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甚至事关百姓的生命安危。本刊摘编刊发齐同生同志的讲话,希望各有关方面通过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2012年全区的食品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伟 《求实》2012,(11)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在于食品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出现了问题.从业者道德缺失、监管者道德失范、消费者道德冷漠、媒体道德功能式微是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伦理失序的实然生态;市场化及拜金主义的冲击,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食品安全悖德行为的过度宽容,监控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监管乏力是导致食品安全伦理失序的深层原因;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诚信机制、宣教机制是推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生成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9.
黎霆 《理论导报》2011,(5):6+11
食品安全是当前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年年初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又出现了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说明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除了监管体系依然不够完善、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等原因外,很可能还由于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从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0.
孙鹏 《奋斗》2013,(7):54-5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已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过程,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全面规定,从机制体制上全方位构筑食品安全法律屏障。但是各地监管部门依旧周期性地曝光问题食品黑名单,在流通领域进行的食品例行检查中,不合格的食品仍源源不断地进入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征、根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特征是:食品安全的全流程失范、食品安全的多主体失职、发展过程中的多因素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众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不力,包括法律法规未涵盖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政府监管未形成"无缝隙管理"的整合模式;制度设计未达到有效防控的科学标准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是:以周全的法律法规覆盖食品安全的全流程,以"无缝隙管理"模式强化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管理,以前馈式的管理理念贯穿食品安全管理的全局,以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执行食品安全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颜玉华 《先锋队》2013,(12):34-37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指出,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之前,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就强调,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整合,明晰责任,决不回避矛盾,要抓"牛鼻子"、啃"硬骨头",筑牢食  相似文献   

13.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9):28-29
贵州省"我用良心做食品"活动近日在全省深入展开。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与省文明办下发通知要求,要通过不懈努力,使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无小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需要强调的是,在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实践中,法治手段与诚信教育必须协调使用。治理食品生产销售乱象与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并进行大力度的道德宣传与文明  相似文献   

14.
正一、贵州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一)2009—2012年贵州省食品质量抽查的总体情况抽查合格率逐年上升。全省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总体水平由2009年的84.3%上升到2012年的92.2%,三年间提高了7.9%,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全国2012年全国总合格率96.4%,还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省范围内对食品共监测了6000余个样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靠市场机制无法得以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权力才能得到保障。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存在监管滞后或监管不力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的共同结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有必要从构建独立监管机构、公共治理模式和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突破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制困境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世界各国政府大多把食品安全视为公共安全,并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法律体系、运行机制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法律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问责文化社会氛围,确保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宋强  耿弘 《求实》2012,(8):44-47
通过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的解读与反思发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多头分散的管制模式及社会性参与不足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症结所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变革当前的监管体制入手,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集中统一的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同时,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架构,并对新体制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石康 《先锋队》2011,(6):62-63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说,"十二五"期间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领域内的若干重大公共卫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也是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制在法律体系、运行机制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要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制法律体系,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问责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问责文化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4,(6)
食品安全监管法的宗旨是维护公共健康和安全,是社会本位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淡化了其追求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法益目标,将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视为一种"经济人"角色,未能将其视为一种"社会人"而挖掘其主体性价值,致使食品安全监管法治呈现出软弱性的特征。面对当前政府监管不堪重负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需要进行多元化变革,倡导社会性规制尤其是社会组织的行业监管功能的发挥。从法理学角度省察食品安全监管法治,有利于厘清食品安全监管法的本质属性,并重塑食品安全监管权的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