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大多属于严重刑事犯罪行为,历来是公安机关防范和打击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突出.而诱发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增强防范意识.健全防范措施,是遏制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犯罪学的角度而言 ,恐怖主义犯罪是指在恐怖主义旗帜之下 ,由个人、团体乃至政府实施的足以引起恐怖气氛的反人类的暴力行为或暴力胁迫行为 ,具有动机政治化、犯罪组织化、影响国际化等特征。刑法上的恐怖主义犯罪是由刑法规定的 ,由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实施的 ,旨在引起社会恐怖气氛 ,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以及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恐怖主义犯罪也不同于恐怖犯罪 ,区别二者既有刑法上的意义 ,又有形事政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车匪路霸”是司法机关对近年来主要发生在交通干线的综合性刑事、治安违法犯罪分子的总称。他们以暴力胁迫、诱骗或其他手段在铁路、公路、水路线上对客货车辆、司乘人员及行人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或杀人、强奸、寻衅滋事,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财产和危害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一个未在学术界形成统一认识的概念,它具有相对性,是在一定标准下,对某些或某类权利缺失或相对较弱人群的概括性称谓,有时也称为“脆弱群体”。法学界基于人权、法理的思考,对弱势群体及其保护多有研究,然而鲜有论及弱势群体犯罪及防治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社会控制方式,法律在对弱势群体给予保护与关注的同时,应当对其进行有效规范,遏制弱势群体犯罪,尤其是在当今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隐患时期,这一点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犯罪与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矛盾现象,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一个古老话题。犯罪的产生及存在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主要因素,因而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对象。而警察作为控制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业力量,则是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警察及其他相关部门对犯罪实施社会  相似文献   

6.
个人恐怖犯罪与社会公共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恐怖犯罪与有组织的恐怖犯罪有明显的区别。个人恐怖犯罪也会造成严重的公共安全危害。近几年 ,我国境内发生的多起投毒、爆炸案件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引起个人恐怖犯罪的原因 ,包括对社会严重不满和对他人极端仇视等复杂原因 ,其中反映了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的矛盾。为了防范个人恐怖犯罪造成的危害 ,全社会都要更多地了解个人恐怖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以便在此类案件发生时作出应有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醉酒驾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带有报应刑色彩,对于醉酒驾驶尚未造成实害结果的无计可施。我国大可将刑事政策定位于刑法早期介入公共安全领域,将刑法的防卫线向前推置,进一步严密法网,将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  相似文献   

8.
爆炸犯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最为严重的暴力犯罪,它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和杀伤力以及恶劣的政治影响与危害后果是其他犯罪难以比拟的。根据我国爆炸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其发展趋势体现在:爆炸犯罪居高不下,仍呈上升蔓延的态势;爆炸犯罪中暴力对抗进一步加剧;报复型、勒索型爆炸案件将不断攀升;爆炸犯罪的手段日趋智能化;爆炸犯罪日趋组织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在定罪中,主要根据醉酒驾车行为是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人在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来决定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在量刑中,对以间接故意实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醉酒驾车被告人,即使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坏,由于系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宜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符合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应认定为自首;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属于酌定从轻量刑情节,应结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从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同样需要结合案件情况慎重地把握,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0.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刑法修正案所补充规定的一项新罪名,其性质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而非危害公共安全罪。本罪是故意犯罪,客观上行为人既要实施投放行为,还要求其行为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结果。对投放虚假物质罪的量刑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1.
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学界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还存在不足之处。作者论述了对危害公共安全罪定义中“公共安全”、“足以危害”等概念的理解 ,认为所谓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危及社会生活安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弱势群体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分工向细密化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增多,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等趋势促使社会分化日益加强,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数目呈递增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的社会群体,他们非常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弱势群体犯罪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创建和谐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弱势群体的犯罪原因,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药品安全向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风险社会大背景下,有关假药犯罪的活动日益猖獗,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使我国药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虽然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假药罪,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假药的定义不明确、忽视了其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对构成要件中行为方式的规定过于狭窄等。要全面科学地明确假药的定义,建议将该罪设置在刑法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刑法分则第二章)中,扩大其行为方式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打击假药犯罪活动,保护公众生命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昆明火车站、新疆喀什等暴力恐怖犯罪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伤害,成为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问题。应当完善我国暴力恐怖犯罪的预防机制,加强应对暴力恐怖犯罪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处置暴力恐怖犯罪的刑事法律对策,协调做好预防、打击、惩治等全方面的工作,遏制和减少严重暴力恐怖犯罪的发生,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呈现出经济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消费水平低、生活方式单调、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竞争力弱、社会地位低等主要特征.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发挥法律功能,推进法律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弱势群体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发现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本文立题于现行法律中存在的缺陷,从弱势群体的法律概念入手,以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施为轴,以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平等对待、扶植的缺乏为线,着重分析法律缺陷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银行领域犯罪现象较为严重,严重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危害银行业的犯罪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由银行业内的工作人员实施的犯罪案件,二是由银行业外人员实施的犯罪案件,三是由银行业内的工作人员与银行业外人员共同实施的犯罪案件。分析其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原因等,并采取积极的防控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东贩毒犯罪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与港澳地区相毗邻,历史上是中国毒品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毒品问题较为严重,其贩毒犯罪也是众多致罪因素所构成的.为此,对广东贩毒犯罪的社会心理原因试作分析:一是居于毒品流通中转站的特殊地理环境;二是历史余毒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三是贩毒的经济利益驱动心理;四是贩毒者利用吸毒者的心理弱点.从广东毒品犯罪的社会心理原因出发,我们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认真分析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强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主动性,强化对贩毒案件的查缉力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禁毒斗争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自杀性犯罪是作为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使用的,我们对它的研究是从犯罪学的视角进行的。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犯罪现象,自杀性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以同归于尽的心态及行为,以社会或者他人为危害对象,严重危害社会及他人的应受到指责、处罚和制裁的行为。自杀性犯罪有其自身的特征,是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的犯罪。作为"同归于尽"的自杀性犯罪,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强势压迫、社会歧视、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催化和影响,其中一部分人为摆脱困境、报复社会、实现心理平衡,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导致当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