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鑫 《青年论坛》2010,(4):28-32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道德的失衡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良人格,网络不良信息、不良交往等更是成为了网络时代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对此,应该研究有效预防对策,运用教育、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要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积极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着力探索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方式,逐步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立体网络等长效机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正确教育引导。由于未成年人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严峻的形势。为此,必须探求预防、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途径,有效保护、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资料,通过城市与农村、城市闲散未成年犯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的比较,对我国未成年罪犯的年龄特征、生存状态、行为特征、犯罪轨迹、犯罪动机、犯罪类型等作了基本描述。  相似文献   

5.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长,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农村"熟人社会"环境决定了它团伙犯罪与流窜作案的特征。与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相比,犯罪的未成年人年龄、文化素质更低。目前侵财型犯罪居多,暴力犯罪与性犯罪日渐增多,犯罪类型逐渐有成年人犯罪的趋势。农村社会控制力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犯罪成为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郭昕 《青年论坛》2005,(2):22-24
未成年人的道德现状呼唤德性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德性养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传统家训 ,从教育子孙自强自立的立志教育入手 ,在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和家政教育 ,通过家庭中爱亲敬长的人伦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性。对于德性养成教育的方法 ,传统家训也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村未成年人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他们与城市未成年人相比,具有人口数量多、影响范围大、受教育程度低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影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和社会环境等.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和净化社会环境是提升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北、巢湖、安庆、黄山、宣城等8个城市(农村)的2426名未成年人进行了价值观的调查与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了当代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道德观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其同一性与差异性,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祈望对引导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计算机网络并非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或根本的原因,但因其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广泛性等特性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使得计算机网络对痴迷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当我们面对控制网络信息源的难题,无法掌控信息传递者的身份及行为时,不健康因素自然会成为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毒品,更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为了有效抑制和预防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找出其犯罪的原因是抑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本文就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对江西省某县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为预防和遏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还要重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一帖"见血转运"的网络谬言竟然使得一位未成年人对无辜受害人痛下杀手,这其中的个体原因有自身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得其在体验暴力的同时冲破人性道德底线,也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和不良网络环境的引诱等社会原因促使其走向犯罪道路。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通过对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救助,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式从根本上破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结构,力争把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2.
蒋义丹 《青年探索》2008,(3):50-53,59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处于青年前期的未成年人群体道德成长的矛盾,归纳出较突出的四对矛盾,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抽象与道德具体、道德协调与道德进取、道德约束与道德自由的矛盾,并分析矛盾的主客观成因,以期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各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修订过程中都大幅扩展了未成年人不可为的行为范围。通过文本分析可发现,这类条款的主要特征是“成年人可为而未成年人不可为”,直接规制对象是社会中的生产经营者,间接规制对象是热衷新事物的青少年群体。但是,这类条款在实际运行中因执法成本高昂而无法实现禁止目标,因“成年人可为”的例外而无法实现教化目标,因法律未禁止相同性质的行为而无法实现规训目标。除此之外,这类条款在法律父爱主义的审视下还存在错配干预对象、过度控制未成年人等正当性瑕疵。为实现对未成年人利益的恰当保护,应确保“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未成年人法律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人格平等的视角宽容对待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4.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出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体现了内在矛盾的发展。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知行矛盾转化中形成发展的,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矛盾有着特殊性。重视未成年人全面素质的提高,以正面教育为主,使道德行为成为未成年人在生活中的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能力,让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相联系,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人格化是从人格的视角反思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体系,将未成年犯罪行为人的危险人格纳入刑事法律的整个过程中。在制刑阶段,构建以犯罪行为为核心、以犯罪危险人格为补充的犯罪认定标准;在求刑阶段,将危险性人格纳入量刑情节的考察范围;在行刑阶段,对危险性人格进行跟踪、重塑。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人格化将促进未成年刑事政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资源,促进刑罚个别化,实现法治社会的实质公正。  相似文献   

16.
卢利亚 《求索》2010,(6):96-97
农村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发展存在正反两面影响,从有利于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对农村网络的发展应当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由于农村互联网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农村网络文化引导的极为欠缺和农村未成年人监管的相对缺乏,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化养成受到损害,应当依法管网治网,健全农村网络文化的监管、引导与处罚体系,营造"绿色网络文化",引导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葛海  刘蔚 《前沿》2007,(7):166-168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在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进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其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安徽省合肥、芜湖(含农村)、马鞍山、淮北、巢湖(含农村)、安庆、黄山(含农村)、宣城(含农村)等8个城市的2426名未成年人进行了道德观调查,并在某些内容上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主式德育有力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第一,民主式德育注重教育主客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互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二,民主式德育通过各种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活动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显隐性结合的道德教育,以活动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第三,民主式德育采取以平等、尊重、互动、参与、体验、对话为原则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受善待中发展德性。  相似文献   

20.
陈怡 《传承》2010,(30):86-87
新时期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道德示范对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道德榜样示范教育。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道德榜样示范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为此,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为青少年树立既有时代特点又乐意接受的平民性榜样,吸引青少年学生广泛参与道德示范活动,从而发挥榜样对青少年学生的示范的力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