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2.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意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7年以来,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农民税后负担过重。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快捉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多给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逆淘汰"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因直接影响农民的整体状况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有利于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村劳动力的“逆淘汰”式转移,也造成了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三农”问题的及时解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而农民工回流和返乡创业正好弥补了“逆淘汰”式转移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4,(3):13-13
农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成为百色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百色市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市人均外出劳务收入,2000年为118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状况不仅决定农民的购买力,决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仅为4.28%,导致2001年GDP增长下降0.6个百分点。今年,由于SARS疫情等因素影响,农民来自非农收入增长减缓,农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财政支持的角度,结合武汉、黄石、鄂州等三市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科技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红河州是边疆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州人口70%,农民收入水平很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91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42元,较之全国平均水平3255元差距就更大了。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下更大决心,努力探索和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着力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劳…  相似文献   

7.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增长幅度逐年回落。增长幅度与上年相比,1995年为29%,1996年为23%,1997年为12.79%,1998年为3.33%。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要在高度重视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是: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兴建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流动;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孟兆娟 《前沿》2004,(2):101-103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 ,导致下降的原因有 :一是经济周期低迷 ,农民就业不充分 ;二是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收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出来 ;四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有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扩大农地经营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别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农民素质最直接、最有效和关键性、根本性的措施之一。本文对厦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并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进行研究。一、厦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厦门农业生产区域不大 ,属人多地少地区 ,2 0 0 2年乡村人口总数 73.46万人 ,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5 4 .67% ;年末实有耕地 38.65万亩 ,比 1 980年减少 1 8…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我市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眼"城乡统筹"和"缩差共富",突出有效供给、农民增收"两个确保",强化科技进步、基础建设、民生改善"三个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三个效率",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普遍较快增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13%,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2个区脱贫摘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潘云 《前进》2004,(3):17-18
一、现阶段我省农民的收入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1978年到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1元提高到了2300元,增长近23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9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当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且增幅下降。200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49.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75.6元低325.7元,比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低1500元左右。2003年我省农民…  相似文献   

13.
喻勤娅 《前进》2004,(9):43-4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目前,在我国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偏低。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22元。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始终没有超过5%。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97年二者差距为2.47:1,到2003年扩大到3.24:1,实际差距可能更高。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应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入手:1、鼓励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从目前来看,外出务工对…  相似文献   

14.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生 《前沿》2007,(11):190-193
尽管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相应有所增长,但并没有表现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并没有根除。我们应该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创新农业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制度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方面入手,同时,切实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构建后税费时代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卢富昌 《政策》2006,(10):30-30
近年来,郧西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发展、大增收”的思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打工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转移20万人。2005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11.3万人,实现打工收入6.3亿元,人均54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打工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效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呈现出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我们的主要作法是:——科学谋划打工经济。郧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外,还有13万人需要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海南纯农业人口比率仍然很高,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落后的农业耕种阶段,农业产出效率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要致富,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向非农业要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传统农业生产收入难有大的增长。海南人均耕地面积较东部沿海省份多穴2002年海南为1.42亩,浙江为0.68亩雪,但人均G D P为75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穴8156元雪,更低于东部沿海各省穴浙江为16776元雪。这说明海南省人均耕地多但并不创造更多的G D P。囿于农业生产难以提高农民收入,目前粮价已基本到位,…  相似文献   

18.
徐晓青 《群众》2006,(8):42-43
近几年来,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6元,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1%。事实上,促进农民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  相似文献   

19.
刘艳  韩健 《前沿》2001,(11):75-77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生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增加农民收入 ,从保障供给转向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严峻 ,自 1 997年以来 ,农民纯收入的增幅连续三年下跌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过的情况。 1 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4.6% ,较 1 99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 1 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1 62元 ,扣除物价因素 ,比 1 997年实际增长4% ,增幅比 1 997年回落 0 .6个百分点。1 998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工资性劳动报酬收…  相似文献   

20.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