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1例损伤后听力损失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后主、客观听力检测方法在听力损失程度鉴定中的作用。方法 对 21例头部及耳部损伤后损伤部位、听力检测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纯音测听法难以正确评估患者的听力下降情况。 ABR能测试 3kHz左右频率范围的听阈,能客观反映这一频率的听阈和听力损失的性质,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与纯音测听结果相结合,辅以 40Hz相关电位 (40HzAERP)的检查,以便评估出较为客观真实的听力损失程度。结论 ABR结合纯音测听法并辅以 40HzAERP的检查才能对 3kHz左右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真实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77-179
听觉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uditory multiple-frequency steady state evoked responses,简称ASSR)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客观听力检测技术。听觉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是由调制信号引起的反应信号与刺激声信号具有相位锁定关系的听觉诱发电位。采用经过调制的多频调幅音诱发的大脑稳态电反应,可以分频率测试200~8000Hz的听觉反应。不受睡眠或镇静剂的影响,可以作为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客观听力检测技术使用,本文就该技术的起源、测试原理、特点、法医临床鉴定中听觉功能常用的检测方法、听觉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重要性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头部外伤后听觉脑干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Fan L  Sun H  Zhu G  Shen Y 《法医学杂志》1998,14(1):4-5,3
对40例头部外伤后主诉听力下降者进行听觉用干反应测试并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头部外伤后听觉脑干反应与损伤部位及听力损失大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听力损失率为57.5%,听觉用干反应异常率为33.75%,外伤检查时发现中耳及内耳先天性畸形5%。头部外伤后听觉用干反应的异常类型无固定模式,而与损伤部位及程度有关。听觉脑干反应异常类型表现为有各波潜伏期延长,但中枢传导时间正常;Ⅰ波消失,Ⅲ~Ⅴ波间期正常;Ⅰ~Ⅲ波消失,Ⅴ波绝对潜伏期延长;单耳Ⅰ~Ⅴ波间期延长等。头部外伤后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检测有助于确定听通路损伤的部位及听力损失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造成听力损害的特点,为法医临床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1例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后听力损害的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耳科及神经系统全面检查、颞骨或头颅CT扫描,对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声导抗(acoustic immittance,AT)、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检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后听力损害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多≤60dB,少数患者听力损失较重或为混合性聋,部分患者可伴耳鸣、眩晕、恶心或短暂呕吐等症状;伤后不同就诊时间的各项听力检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听力损失在高频区明显;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Ⅲ波间期差异不显著(P〉0.05),各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间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高频听力损害和脑干功能受损,部分患者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考虑迷路震荡在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伤致鼓膜穿孔31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伤性骨膜穿孔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经常遇见,如何与疾病性骨膜穿孔及如何确定损伤程度,是法医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作者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收集、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材料及方法对我所1997—2003年符合系列条件的案件进行统计分析:1.诊断外伤性鼓膜穿孔,有耳部明确的外伤史,伤后不久即在医院检查,排除非外伤性鼓膜穿孔。2.鉴定档案资料齐全。鉴定均依据相关急诊病历及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原始检查记录,并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客观听力测试报告佐证。符合条件共318例。结果一、一般情况类别例数耳聋耳鸣耳痛鼓腮试验阳性裂隙状13…  相似文献   

6.
BAEP检测在脑震荡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震荡伤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变化。方法对19例脑震荡伤者进行BAEP检测,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人的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脑震荡伤者BAEP的异常率为89.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脑干段电反应异常率达73.7%,提示脑震荡伤者存在脑干功能障碍。结论BAEP对脑震荡损伤的认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轻型颅脑损伤ABR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轻型颅脑损伤的电生理学指标 ,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 对相关病例进行脑干诱发电位 (ABR)的动态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 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 48小时ABR的检测 ,显示主要异常表现为I-III峰间潜伏期的延长 ,说明此类损伤可造成脑干的功能紊乱。同时通过对其中 40例进行ABR追踪检测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受伤三个月后脑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ABR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 ,提示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的客观依据 ,应引起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轻型颅脑损伤的电生理学指标,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 BR)的动态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 者伤后48小时ABR的检测,显示主要异常表现为I-III峰间潜伏期的延长,说明此类损伤可造 成脑干的功能紊乱.同时通过对其中40例进行ABR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受伤三个 月后脑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结论轻型颅脑损伤ABR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提示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的客观依据,应引起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听力减退的客观评估是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难点之一.2017年1月1日《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实施,其听力减退伤残评定与既往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比较了《伤残分级》与国内外其他残疾标准中听力残疾相关内容,探讨《伤残分级》标准的优点及不足.同时回述了近年应用较多的客观听力检测方法,比较了客观听力检测方法与纯音测听阈值关联性.国内外听力减退评定均是基于WHO的听力障碍分级,但在双耳听力伤残值的计算及耳鸣、年龄对听力伤残值的影响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Chen F  Yang XP  Fan LH 《法医学杂志》2011,27(3):211-215
听觉诱发电位是由声刺激诱发听觉系统所产生的电位活动.对于不能提供可靠或可信听阈的被检者,目前已有多种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来对其听觉功能进行客观评估,包括皮层电反应测听、听性脑干反应、40 Hz听觉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等.本文对上述4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发现4种检测方法都能很好地反映行为听阈,其中皮层电反应受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