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研究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备受学界关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中,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地方政府的弱势群体救助政策研究、弱势群体的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既有丰硕的成果,亦有诸多不足。总结和梳理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不仅能对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又能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众救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周沛 《唯实》2006,(3):47-50
城市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从南京市白下区弱势群体的调查来看,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还很低,一些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住房条件低劣;精神失落,埋怨情绪多等。对城市弱势群体展开救助必须实施再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3.
“十万富民行动”是中共鹤岗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末发起开展、目前仍在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扶贫解困工程,是继鹤岗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和成立解困救助联合会救助大病特困群众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行动。“十万富民行动”的涵义是,针对全市尚有近10万贫困人口的实际状况,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加快发展社区经济为重点,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全市人民发展致富为根本出发点,用3-5年时间,使鹤岗市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它的构成状况、规模以及存在问题等出现复杂化、扩大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发现,城镇弱势群体核心特征是经济收入偏低,而其他一切特征也都源于低收入状况。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的重点是提高其经济水平,不能靠简单地送钱送物解决他们的困难,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活动,让弱势群体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城市低收入群体仍是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提升这部分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调研发现,城市低收入群体面临医疗支出比重大、医疗救助对接梗阻、社会支持有待加强,以及"边缘户""边缘"等问题.可通过优化医疗支出机制、构建医疗救助沟通机制、加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优化"边缘户"保障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梁德友 《唯实》2012,(5):29-33
我国传统社会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人伦缺失型、经济匮乏型以及社会排斥型三种类型。在儒家"人本"、"仁治"理念影响下,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实践采取"教"、"养"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传统视阈尚存在诸多狭隘与不足。梳理与反思我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下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构筑城镇弱势群体社区支持平台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弱势群体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亟须在最为接近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基层即城市社区构筑一个社会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大冶市民政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从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出发.紧紧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济为基础.以临时社会互助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实践内容丰富,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救助史上有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弱势群体成因、救助途径、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的认识独树一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从广义上定义了社会救助的范畴,精辟地把握了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其社会救助实践中采取的诸种措施,为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潘泽泉  岳敏 《学习论坛》2009,25(10):69-72
城市贫困是制约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贫困过程既是一个市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性建构的过程,现代化的话语实践与发展悖论、差异性、非均衡性的城市发展逻辑,带来了城市贫困的社会建构和再生产.寻求新型的扶贫制度,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实现非正规就业的合法性转变,实现从基本救助到多元化的综合救助、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以社区作为基本的扶贫单位等是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救助弱势群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异常严重且情况复杂。对此,党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予以重视和关注,区分各类弱势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积极的救助方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建国初期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对今天的救助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低保家庭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强调"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存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笔者利用两次调查收集的资料,并结合当前国家关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效果,试图就城市低保家庭陷入医疗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转型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必将影响到高等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依据,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现实路径,这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忠宏 《新长征》2006,(10):48-49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积极努力,在扶贫解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存在着地域差异、层次差异、观念差异、管理差异等等,帮扶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导致一些贫困地区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县级以下扶贫解困工作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在1500万至1800万人之间,约占城市人口的4%左右.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弱势群体的规模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扩大.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经济地位较低,社会地位低下,思想问题也异常复杂和多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的思想问题,将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严重地还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村弱势群体,由于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常常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和“贫-病-贫”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着重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起适合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郝天顺 《党史博采》2013,(11):62-62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赞皇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指导及省、市民政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以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为落脚点,增加保障线,扩大覆盖面,建立和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济优抚为主体,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帮扶为辅助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侯纯禄 《奋斗》2002,(11):10-11
全省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是省委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采取的一个实际步骤。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工程”所展示的实践意义远远超出了扶贫解困工作本身,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果也远远大于“工程”本身的“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低保家庭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强调"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存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笔者利用两次调查收集的资料,并结合当前国家关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效果,试图就城市低保家庭如何摆脱医疗困境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加强城市管理,重心在基层,关键在社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西宁市城区规模也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资源分配紧张。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服务不断向社区延伸,这对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基层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以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举措和新方法成为目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