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利冲突的解决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权利冲突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突出的法律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和日常生活中。权利冲突是指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与相对一方的权利相互矛盾或抵触的法律现象,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包括权利不得滥用、基本权利优于非基本权利、利益衡量和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基层维稳实践中的“刚性维稳”以“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为构建方式。这种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消解法治为深层代价的短效性维稳模式极易陷入“维而不稳”的困境。要摆脱此困境,必须使维稳回归法治之路,强化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突出法治的民主基础和“权利本位”特征,奉行“法治维稳”的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3.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4.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5.
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对其予以辨正至关重要。网络“挂人”现象蕴含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待权利的态度和看法。其中,“挂人”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权利认知,破坏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张力;大学生“挂人”表现出的过剩的行为自由,产出了将个人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无视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需求等超限权利行使行为。本文认为,在将人的本质映射到权利场域后,个人权利只能依靠社会现实实现,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决定了行使权利必须遵循法治规则。因此,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辨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基质。  相似文献   

6.
韩振文 《青年论坛》2013,(6):114-119
作为“存在的法治”体现法治的客观属性,人性的需求奠定其存在的坚实根基,而分析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分别将法律文本和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为我们提供了真切感知作为“存在的法治”的平台.作为“诠释的法治”体现法治的主观属性,在历史效果和社会效果指称之下,我们能够从多样性的诠释中探究出占主导地位的法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语境下,以权利保障为参照审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出现的困顿问题难免使人焦虑.但作为法治论者,需要以“存在和诠释的法治”为起点,自觉地践行法治信念与使命,积极探索通向中国特色的可行的法治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权利状况及其实现程度是衡量“教育法治”的重要尺度。准确定位高等学校管理行为的法律属性,完整概括大学生权利的形态和内容是建立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以法律为保障,确立高等学校管理权行使的正当程序,建立多元化的权利救济途径是实现大学生权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 ,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9.
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化执法”的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机关“人性化执法”所体现的是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是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在贯彻“人性化执法”中应以此纠正执法犯法、野蛮执法,要有人道关怀,但不应误解,束缚手脚或法外施恩,蜕变为“人情化执法”。  相似文献   

10.
范进学 《探索与争鸣》2022,(8):47-57+177-178+2
不确定状态下如何认真对待权利与法治,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作为公权力,其发布的法令或采取的措施,只有遵循合法原则与比例原则,才能合乎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法治要求。重申“认真对待权利”之目的在于,权利作为法律的本质与目的,它既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亦构成了人们对法律尊重与忠诚的基石,进而成为政治道德的来源。通过重申“认真对待权利”这一经典命题,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权利保障、法律信任、法治信仰以及政府公信力获得持续有效的普遍认同并达致共识。只有公权力认真对待并善待权利,方能体现其理性的政治道德;只有公权力公平对待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权利,法律才能获得人们对它的接受与尊重,进而使人们相信法律、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通过正常法律程序和法律途径表达和实现民众合理诉求,是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仅仅在GDP的增长,而是以此为基础的民生、民主、民权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适用,而权利救济是公民权利实现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辩护律师的权利特别是取证权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不但会导致我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下降,造成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不利于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还会对我国的法治形象和法制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时期,应从权利与权力平衡的角度,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并适合我国国情的辩护律师取证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权利滥用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现行经典民法教科书大都在民法基本原则章节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但《民法总则》却未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而是将其规定在"民事权利"一章。系统梳理禁止权利滥用立法与实践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禁止权利滥用的演变轨迹是一个从私法上的一般禁止到全面禁止,以及从私法走向公法、从国内法走向国际法的过程。禁止权利滥用演变历史的主要启示为:从供给到需求,权利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又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从现实到虚拟,必须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权利滥用问题;从管理到治理,尊重权利是破解权利滥用问题的元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和程序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依法享有自主管理的权利。在我国法治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与程序化却相对滞后。为保证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实现学校利益与学生利益的协调,高校行使权利必须以合法、公正为前提,否则会导致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09,(12):51-51
权力越透明,权利越有保障。将各项权力清理打包,并为这些权力设定流程,让其在阳光下运行,这无疑是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公民对政府权力及其运作“洞若观火”乃是一种常态。问题是,依据常识而行的应然举措,缘何屡成舆论的“香饽饽”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社会运转的智能化与效率化,但也导致了老年人权利弱化现象的出现。在可行能力的分析框架下,老年人的权利弱化既表现为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困难,又表现为积极权利的维护与实现不足,权利弱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权、健康服务权、社会安全权与公共参与权四个方面权利的弱化。老年人基本能力的衰退导致其数字化思维欠缺,其复合能力的羸弱易产生数字化生存的焦虑。基于此,应加强数字时代老年人权利弱化的法治应对,在理念层面秉持以“数字人权+”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理思路,在实践层面既要着眼当前完善老年人可行能力提升的法治方案,又要面向未来加强对老年人“数字沉迷”的警惕与预防,从而推动我国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记者职业权利是实现宪法所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主要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记者的职业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在我国,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目前基本上都属于习惯性权利,而不是法定权利。与公民所享有的这些权利相比,作为记者职业权利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各有其特征。对记者职业权利进行保护应多种方法并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将习惯性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权利至上,权力来源于权利并服务于权利,民事正当程序能鲜明地体现权利和权力的良性互动关系。民事程序应用法官的裁判权将权利主体的权利变为现实的利益,在实现权利过程中,程序同时也制约了法官的权力滥用。一、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基本内涵“市民社会”这一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呈现各异的特质,却总体上有着超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及价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等是一切市民社会的共同本质特性。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的社会,则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权滥用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学界在诉权滥用的概念界定上存在很多分歧,例如,界定诉权滥用是否依据客观要件、主观要件中是否包括过失、诉权滥用是否包括诉讼权利滥用,以及诉权滥用与恶意诉讼是否为同一概念等。这些分歧不仅带来理论上的困惑,更无法用于指引实践,以厘清合理诉讼与不正当诉讼之间的界限。因此,要研究如何应对诉权滥用,首先应当澄清概念分歧。  相似文献   

20.
龙龙 《求索》2008,(2):127-129
本文阐述了将虚拟人物定义为独立法律实体的设想。这一设想,弥补了“化身”观点的缺陷;区别了虚拟人物的权利与参与者的权利;界定了虚拟人物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和“虚拟”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