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3.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这段追问、审视之言,使我们悟出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人过度地贪婪,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一个人在名利上,“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舍与得的道理。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儿就飞不远了。  相似文献   

4.
刘建明 《新长征》2012,(4):64-64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蕴含着为人、处事、成业的朴素道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永恒 《党建》2014,(9):32-32
孙源庆者,是为大连金州一普通给水工也。十二年如一日,践行誓念:“尽己所能、奉献爱心,不计报酬、服务社会。”是时,参办爱心驿站,追求价值人生,、举义务服务之帜,立维修便民之范。更始矜眷患疾,助困资学;顾怀孤寡,睦邻理家。老子曰:“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夫之品犹如谷川,上仗高山之气象,下蕴流水之情怀。嗟乎,善者美也,美哉义工!  相似文献   

6.
王玮 《党史博采》2009,(10):43-44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导新时期高校学生树立和谐人生价值观的思想武器。当前,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之处,这就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开创高校和谐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语丁 《奋斗》2007,(11):62-62
现代人活得不容易.担子空前沉重.压力八方来袭:“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事情多着呢,钞票少着呢,别人笑着呢,老婆骂着呢.日子长着呢,俺正忙着呢……”磕头碰脑.顾此失彼,.社会与家庭,支出与收入.理想与现实……几乎全都拧着劲儿.归根结底一句话:不和谐.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导新时期高校学生树立和谐人生价值观的思想武器。当前,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之处,这就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为指导,开创高校和谐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路红梅 《理论学刊》2006,(11):51-52
从字面上看,老子所道之“道”是宇宙之本体,但是,从《老子》的中心思想、立论宗旨和重要致思方式看,“道”则是人生之本体。老子对人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充分表明了“道”的人生本体性质,彰显着“道”之人生精神家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点是建设和谐的学校党支部.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的科学发展有赖于和谐环境的建设。因此,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注重学校党支部的和谐;在学校党支部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提高学校党员干部的和谐协调能力。学校党支部不仅要想和谐,而且要会和谐.要下和谐的功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高职生人格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应遵循学生人格培养的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人格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高职生。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换句话说,没有道德的社会也就不是和谐的社会。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直接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进程。  相似文献   

13.
刘秀芬 《理论学刊》2004,19(3):65-68
经济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选择,这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忠告,更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优势、基本任务和价值目标所在,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未来形象和未来命运所系。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道德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是作出制度安排,二是作为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三是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心理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震  Zheng Lixin 《新视野》2007,1(6):31-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精神的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提出,目的就是为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提供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铸就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道德他律弱化。道德导向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道德他律机制,以增强道德约束力。  相似文献   

16.
张书林 《学习论坛》2010,26(2):14-16
坚持“以德为先”用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看党员干部“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党员干部基本的人文品质。“以德为先”,提升党员干部的人文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下策略:培育党员干部的“君子风度”以促其作风正派;重建党员干部的“道德市场”以促其清正廉洁;正确规范党员干部爱好,以促其情趣健康并能够自觉抵御直接或间接的情趣性腐败。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因其阶级斗争理论而成为一种斗争哲学,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同时,唯物史观还是一种和谐哲学。它不仅提出了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指明了社会和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倡导和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吏治、提升官德的呼声也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回应的问题。整饬吏治先从提升官德开始,而提升官德应以修身正心奠基础,以制度伦理作核心,以民众监督为重点,,官德正则吏治清,治吏之道,提升官德为先。  相似文献   

20.
左智勇 《党的文献》2007,(2):9-13,41
朱德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同时又诗词盈卷,享誉文坛.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近日编辑出版的<朱德诗词集>(新编本)收录的朱德诗词多达550首.这些诗词生动记录了朱德在其传奇而伟大的革命生涯中的所感所想,也反映了朱德的伟人风范和高尚情操.正所谓:高风亮节,诗如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