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睿睿 《小康》2007,(9):110-110
为自己争取一个"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国市长的目标之一。慕尼黑市是德国这方面的先锋模范。如果问一个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国人是不是德国人,他会回答:"不,我还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国籍。",但如果问"您是慕尼黑人吗?",则多数外国人会肯定地说"是"。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回声: 2005,中国财经外交年 赵新知 我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看到近 两期贵刊连续登载了有关财经外交方面 的文章,作为一名中国的普通百姓,我 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观察和思考。 让中国人有意无意地渐渐熟稔“财 经外交”的是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争端。 2005年3月12日,俄罗斯发生“拉鞋  相似文献   

3.
郭立新 《中国减灾》2012,(3X):47-48
<正>近年来,大家经常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听到或看到"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气候资源"等话题,对其含义,或许您只有大概了解,还不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今天,我来给您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对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作用,它和气候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之后,您会发现原来清洁能源与气候资源息息相关!长久以来,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化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人民公安》2014,(9):4-4
<正>我们单位订阅了《人民公安》杂志,偶尔翻看,受益良多。我觉得,贵刊的办刊思路很灵活,包括栏目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特稿。不是为了发稿而发稿,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有更多的改变空间。另外,贵刊的选题策划也很广泛,虽然名叫"人民公安",但不拘泥于公安系统,这样会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作为一名读者,本人也有一些建议提出,希望贵刊越来越好。首先,贵刊的部分图片质量不高,不清晰,像素不高,不知是否是印刷质量不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春节将近,首先向贵刊的编辑同志们问好。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贵刊改版已有一年了。在奉行"广集民意民智,为国献计献策"这一宗旨的道路上,贵刊在这一年间的努力,相信有心的读者都能感觉得到。在此我想说的是,《今日中国论坛》做得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国"两会",对李克强总理的"首秀"表现,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李克强是"靠专业和坦诚"获得"满堂彩"的。但民众对中国记者——准确地说,是对中国内地记者——的现场表现,则颇多苛责之声。李克强答记者问当天,我正出差在外,但还是忍不住"溜会",躲进房间看电视直播。我的一位同事不断用微信和我交流,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石平 《乡音》2011,(8):31
记得爱尔兰伟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永远记住这点: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当然,萧伯纳先生在这里说的"家",是指自然家庭;而我想借用这句名言中的"家",是要说"我的政协我的家",生活在政协家园中的美好心情和状态。我是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本职工作是教学;但当我2003年成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时,就如同进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不管是与省政协机关的各位领导一起开会或外出考察,还是参加每年的全会,对我,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政协机关  相似文献   

8.
难忘两所屯     
正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一"所"是曾经生意红火后来却"自取灭亡"的工人诊所;另一"所"是臭名昭著的公共厕所,不过现在,它已经干净无臭、堪称星级了。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家住在哪里?我绕来绕去讲不清楚,直到有一次开了窍,灵机一动,便说: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这下好了,别人一听就明白了。以后,我就沿用了这样的说法。这里说的"两所屯",一个是工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南宁晚报》的一名记者,从2006年第3届东博会开始,至2017年第14届东博会,我已连续12年参加东博会的采访报道。说到我与东博会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不仅有来自东盟各国的老朋友笑着对我说"销售太好了,每年都来",还有那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朋友,他们惊叹"没想到东博会平台那么好,明年还会再来参加"。12年的采访报道,我见证了东博会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见证了东博会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正>我叫国江,是江西省九江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伤残部主任,27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护理工作岗位上,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院里的老人们很喜欢我。2005年我取得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反哺跪乳,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出生没满月,我就被遗弃,送到九江市社会福利院的时候,面黄肌瘦,疾病缠身,奄奄一息。我是"不幸儿",也是"幸运儿",在福利院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我  相似文献   

11.
稿费     
《台声》2015,(13)
<正>说到稿费,不免无言/颜以对,常有作家向我抱怨,四十年稿费没涨过!有作家对我说起四十几年前,拿到一字一元(新台币,下同)的稿费,他当时月薪一千多元,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稿酬几乎是一年薪水!听得我又羡又愧,回答他:"您至少过过那种好日子,我呢?谁不想生在盛唐啊?!"我说"盛唐"不全然是"比喻",唐代文人"稿费"之优厚,真的令人  相似文献   

12.
葛剑雄 《同舟共进》2008,(10):11-11
有媒体将我列为2008年两会"五大炮手"之一。我认为对政绩的赞颂可在平时或会外说,会上则应以批评建议为主。其实政府也希望委员们能当"炮手",多听真知灼见,这样才能显示政协的生命力,取得民众信任。  相似文献   

13.
难耐的最     
最不能容忍的是电视广告上的文字游戏,把"天长地久"变成"天尝地酒",把"无微不至"变成"无胃不治",把"百衣百顺"变成"百百顺",贻误一代子孙。最讨厌散会的时候,冷不丁冒出一个不甘寂寞的官儿,无话找话地说:"我今天没有作什么准备,不愿过多耽误大家的时间,下面只讲六点意见……"最可怜衣着时髦、二十大几的"油子哥"会搓麻将、会卡拉OK、会跟姑娘屁股后面唱"让我一次爱个‘狗’",却斗大字识不了一箩,围在街头小摊前请白发老人代写书信。最难懂"沉默是金"的含义。邻人被窃,沉默;自己被抢,沉默;看到少女遭流氓调戏呼救,也沉默。  相似文献   

14.
<正>我说人生有"火焰",有"秋水",是绚烂和平淡的一个比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动,有静;有张,有驰;有执着,有疏放;有绚烂,有平淡。都说"水火不相容"。然而,在人生中的"火"与"水",却能够也往往需要在人们生活中共容和互补。对宽泛的人生如此,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也如此。试想: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总是"火焰"的话,他们不仅会炙热得令人可怕,而且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相反,一个人从生到死也不可能都是"秋  相似文献   

15.
【"没有什么反动学术权威"】1972年,我总算从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再去耀邦叔叔家时,就常讲一些科学方面和科学院里的事情。耀邦叔叔对科学非常关注,他常问去他家的年轻人,近来有什么新发明、新发现,他很愿意听。他说:我现在虽没工作,但我不能跟时代脱节。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人家,这些年差距更大。他对文盲下了新定义:"不懂科技,就是文盲。"年轻人爱说"小道消息",他有时就引导大家不说这些,而说科技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科学术语和公式超出了公众所习惯的认知方式,深奥理论通俗表达,才更容易为公众接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表达和阐释,与传播的内容同样重要。同样是指出缺点,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有人会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样是形容工作忙累,有人会说"头一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16,(10)
正那天,去北京,在单向街书店的西海店,我问正坐在对面埋头读书的许知远同学:"你说,一个人读书会有穷尽的时候吗?"他很快地回答说:"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了。"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无耻",不过没有想到他会那么"无耻"地回答。我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阅读量应该超过1900年之前90%的智者的阅读量了——柏拉图、孔子到底读过几本书?可是,为什么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却无法与先人相比?香港苹果日报总编辑董桥早年在伦敦钻研马克思。后来他说,原来自己认识的不是马克思其人,而是马克思的胡须。  相似文献   

18.
为700期喝彩     
11月中旬,我收到了贵刊寄来的第19、20期杂志,还有一封将我列为特约作者的信,让我吃惊不小。我连忙查阅了一下15年来贵刊剪贴,有我18篇文章。很惭愧,因为平时工作太忙了,一年到头写不了几篇文章,即使有文章在贵刊发表了,可我一对照原稿,就知道编辑作了很大的加工,我连一个“谢”字都还没来得及说,不妨在此说一声“谢谢”!我今年54岁了,前年刚从派出所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在另外一个离家较近的所里做内勤,具体地说就是专门调解民间纠纷。我大约是从1990年开始给贵刊投稿,写的东西,全是我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写起来亲切、自然。以前写稿要用稿纸…  相似文献   

19.
<正>吴老师是我读高一时的语文教师,也是我从小学到中学唯一一位教我语文课的女教师。吴老师没有传统中的那种"师道尊严",她讲话风趣、幽默。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在做自我介绍时,她就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她说:"我姓吴,口天吴,张口向天的吴。不过我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张口向天说,我现在只能张口对你们说……"  相似文献   

20.
<正>杨剑华常说,"是党组织培养了我,是工作岗位和团队成就了我。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予的,我的工作也应一切为了人民。"这些年,她把自己和党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她始终相信"文学是天底下最美丽的事业",与贺州文联人一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擦亮贺州文化"名片",把"送欢乐进基层"与"种文化于心灵"有机结合起来,让贺州百姓在丰富多彩的文艺惠民活动中受益。她——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