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伊朗在拉丁美洲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得到了拉美左派政府的回应.伊朗在拉美的利益取向是为本国核计划寻求外交支持、以石油为武器联合反对美国,以及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拉美左派政府因性质有别,对伊朗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古巴及拉美激进左派政府与伊朗的关系迅速发展,而拉美温和左派政府对伊朗的外交努力则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
自从伊朗核问题曝光以来,伊朗多次表示从事包括浓缩铀在内的核活动是伊朗作为无核国家该享有的天然权利,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并表示宗教道义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为此,伊朗采取了临界点的核运营策略及拖延时间的谈判策略.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忧虑,难以接受伊朗的核话语.因为在核查中伊朗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伊朗的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和平利用核能的范畴,而且和平利用核能已成为无核国家寻求核武器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3.
阿富汗是伊朗的重要邻国,19世纪后,伊朗对阿富汗政策的核心是反对其他大国控制阿富汗.九一一事件后,阿富汗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伊朗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稳定的阿富汗,为阿富汗国家重建提供了大量援助,加强伊朗与阿富汗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伊朗在阿富汗的影响.但是,伊朗与美国关系持续紧张和美国与阿富汗的特殊关系又使伊朗对阿富汗政策陷入两难境地.然而,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无论伊美关系如何变化,伊朗对阿富汗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伊阿友好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4.
早期伊朗民族主义是在什叶派伊斯兰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特色.由于伊朗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特殊亲缘关系,伊朗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一直与伊斯兰教什叶派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自近代以来伊朗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发端之际,伊斯兰教什叶派就构成了影响伊朗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伊朗民族主义在发端年代与伊斯兰教什叶派所形成的这种特殊联系,决定了伊朗民族主义运动难以摆脱伊斯兰教的束缚与羁绊,正是伊斯兰革命这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得以在伊朗取得成功的历史积淀所在.  相似文献   

5.
伊朗巴列维国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伊亲密关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巴列维的独裁统治陷入严重危机.1977年入主白宫的卡特起初并没有意识到伊朗局势的严重性,所以仍把巴列维国王视为唯一可以稳定伊朗的国家领导人.随着伊朗危机的日益加剧,伊朗国王的地位摇摇欲坠,对此,美国各部门围绕对伊朗政策产生激烈纷争,并最终坐视巴列维国王倒台.美伊长达近30年的友好关系也宣布终结.  相似文献   

6.
当前美国国内学界普遍呼吁美国政府全面反思和调整对伊朗政策,奥巴马第二任期能否为美伊关系按下“重启键”令人关注.美国对伊朗政策的调整受中东局势演变、奥巴马是否掌握对伊政策主导权以及伊朗在核问题上的进退表现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国正在重新评估伊朗核威胁,抬高对伊朗动武的门槛,着手平衡“双轨”政策,加大对伊朗的“软攻势”,未来很难排除美伊开展地区合作的政策选项.然而,美伊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且2013年6月伊朗大选为美伊关系注入新的不确定因素,美伊缓和关系的内外条件仍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伊朗的国家安全环境一直比较恶劣,在动荡的中东基本上处于孤立地位.面对恶劣的国家安全环境,以及由核问题引起的严重外部压力,伊朗表现出毫不示弱的民族个性,通过用外交手段、积极参与地区事务等措施改善发展环境,进而达到与美国抗衡的目的.尽管伊朗在与美国的博弈中频频得分,但与此同时,伊朗核政策也是一种"悬崖外交".随着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的态势,伊朗面临的整体国际局势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8.
1979年伊斯兰革命作为当代伊朗政治的起点,对伊朗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政治纲领被载入宪法,导致了法基赫政治体系的诞生及其体制化,从而决定了伊朗政治伊斯兰和保守的特性.为加强新政权的伊斯兰特性,一系列伊斯兰性质的权力机构得以建立,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有国家权力机构形成重叠,因而打断了正常行政决策,使伊朗改革一波三折.伊斯兰革命对伊朗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伊朗引起了激烈争论.如何在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宪法原则中体现和实践伊斯兰与共和两大因素,使其并行不悖,成为伴随伊朗政治发展进程的最突出问题,也是保守派与改革派对伊朗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9.
受革命意识形态和外部制裁双重影响,伊朗经济长期处于脆弱状态.利用革命意识形态抵御外国经济控制,保卫政权生存成为伊朗经济政策关注的首要目标.只要现存的政治体制不发生根本变化,伊朗就不可能实行全面、彻底的经济自由化.因为地租经济的特点,美国经济制裁对伊朗影响巨大,反制裁是伊朗经济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结怨已久,但在伊拉克战争后,双方关系拉近,并不断改善.随着伊朗核危机态势的发展,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获得新机遇.这一关系的变化给美国对中东战略带来挑战,也给本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无论是伊朗核问题的前景,还是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未来的发展,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之春”本是阿拉伯世界的巨变与动荡,但后续演变中伊朗却屡屡“抢镜”.无论是叙利亚内战,还是打击“伊斯兰国”,抑或是卡塔尔断交危机,伊朗的身影反复出现.对于伊朗的行为,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美国特朗普政府认为伊朗是地区稳定的破坏者.2017年4月19日,美国防长马蒂斯称,“在中东,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伊朗”,“必须遏制伊朗按照真主党模式再造亲伊武装”.④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1日,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驻伊朗前任大使刘振堂、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国际文化研究中心主席蒙法尔德、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阿高杰里、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教授、重庆市外办副主任唐文和重庆市教委领导胡斌等出席揭牌仪式,仪式由该校常务副校长宋乃庆主持.当天还分别举行了中伊专家学者座谈.伊朗通讯社也派记者随同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伊朗与西方立场相去甚远,伊朗核问题谈判已陷入僵局.伊朗参加谈判的目的是争取时间,发展和完善核技术,而西方则希望通过谈判、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压伊朗屈服.双方互不让步,问题久拖不决,有可能引发战争或中东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急剧扩散.为了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需要下决心从根源上入手,将解决伊朗核问题与中东无核武器化的努力直接挂钩,来彻底化解伊朗核危机.  相似文献   

14.
"伊朗专家会议"于1982年12月成立,是选举伊朗革命领袖的最高权力机构.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成为伊朗最高领袖.1982年,经霍梅尼批准,伊朗在全国举行了首次专家会议选举,随后,第一届专家会议成立.  相似文献   

15.
2003~2015年的伊朗核危机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联合国均对伊朗实施了经济制裁,前者既单独对伊实施单边制裁,也推动联合国与国际社会对伊实施联合制裁,并充当了制裁伊朗的主力.而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前者推动下实施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发表伊朗核评估报告与伊核问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情报部门2007年12月3日公布的伊朗核评估报告既是美国根据其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变化而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由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路线回归的重要表现.该报告的出台使伊朗核问题面临三种变化前景:一是增大了国际舆论对美伊朗核政策的质疑,导致美国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难度增大、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这种可能性目前尚不能排除;二是报告的某些条款为美国继续对伊朗施压提供了借口,伊朗核问题难以走出僵局;当然,也存在美国和伊朗以报告出台为契机相互妥协的第三种可能性.鉴于伊朗对美国民主党上台改变布什政府僵硬的对伊政策有所期待、因而存在拖以待变的心理,伊朗核问题在布什政府下台前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是唯一与伊朗保持核合作的国家,但俄伊核合作并不是引发近年来伊朗核危机的问题所在.俄罗斯支持伊朗发展核能,反对使用武力解决伊核问题,但并不鼓励伊朗发展核武器.俄对伊核问题的政策受到俄伊关系、俄美关系及俄中东战略的影响.俄处理伊核问题的态度充分反映出俄伊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一伊朗学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根据第二届伊朗学全国代表大会(2004年12月20~23日在德黑兰由伊朗学基金会主办)上的学术会议分工,伊朗学应包括伊朗文学、伊朗经济、伊朗考古学、伊朗历史(含伊朗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伊朗科学和教育史、伊朗语言及语言学、伊朗民族文化及人类  相似文献   

19.
自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以来,沙特和伊朗关系始终不睦.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双方对抗的强度有所不同,但是敌对已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近年来,沙特、伊朗从插手叙利亚内战至也门内战,从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恐怖组织到在石油生产问题上的“顶牛”,双边关系进入外交强硬对抗、军事上幕后“扳腕”的恶性循环.沙特和伊朗外交对抗既有两国历史恩怨,也是伊斯兰教派别争斗、地区主导权之争、大国介入中东事务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等现实矛盾交织的结果.沙特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大国进行公开外交对抗造成的影响超越双边关系,对重塑中的中东地区格局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对伊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并对伊朗施加强大压力逼其放弃核项目.由此,伊朗"核争端"逐渐浮出水面.伊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可以说,是两国各自战略意图的冲突导致了这场核争端.本文在分析美伊不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对伊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