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探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成逻辑看,经历了发轫、确立、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四个时期,构成以历史唯物主义演进为主线,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的,不断形成总体性研究思维的过程。从其思想要义看,形成了以革命生成论、革命主体论、革命形式论和革命目的论“四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逻辑体系。从其分析范式看,形成了现代性批判、人民性取向、世界历史视角“三位一体”的研究逻辑。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发展,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辟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建构起自身的革命意识形态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能否找到革命主体并认识到中国革命主体的独特性是革命意识形态能否建构成功的前提,因此,表达革命主体的词语也就成为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焦点.在革命实践的探索中,中共最终选择了"人民"一词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表达,并通过对"人民"概念的建构,赋予了"人民"解释世界的视角和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革命主体思想."人民"概念与其同质概念、下位概念共同构成了支撑意识形态的框架体系.而经过建构的"人民"概念塑造着中共的革命意识形态,产生了经"人民"阐述而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成为中共解读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随着"为人民"思想成为民众观察、评价中共的指示器,和中共有关的思想、行动均会进入民众的头脑中,这也就意味着中共革命意识形态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思想对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李大钊,对"革命"一词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革命"既包含了暴力革命、社会革命,也包括革命领导阶级的自我革新,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认识的开端.延安时期,我们党总结了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了清除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的不良影响,提高党员明辨是非的能力,统一思想,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是党在思想领域的一场比较彻底的自我革命.这次整风,清算了党在历史上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全党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1 9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1 848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理论上提到了关于国家政权理论的观点 ,但那只是基于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推理的结论 ,通过 1 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 1 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验证 ,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使之在概念表达上更为明确 ,在理论阐述上更为完备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权思想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不但包括和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包括和体现在文化方面。早期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文化建设思想,提出"干部决定一切"和"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开展了"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使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也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论证了"平等"的历史性和条件性,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平等思想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观念上的平等"、"法权上的平等"和"现实中的平等"三个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经济发展上要强调公平,注重均衡,去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经济根源;发展教育,弘扬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法制,强化监督,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统治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构成后学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中,"虚假意识"之虚假性不仅指作为意识形态具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同时也指意识形态一般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的虚伪性;"阶级意识"从根本上揭示了意识形态一般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内容,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与革命阶级的意识两种类型;"统治思想"凸显了特定时期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在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简单划等号;"观念上层建筑"形象地勾勒出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位置,阐明了其社会历史根源。在此种"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结合的视阈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便能获得统一性理解而不是被任意肢解阉割。我们不能把原典作家对意识形态具体的殊相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的共相揭示混淆。  相似文献   

9.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08,(1):131-136
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革命的逻辑,又有生产的逻辑。两种逻辑混合使用,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由于毛泽东对政治和经济的熟悉程度不同。追本溯源,还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发展趋向有关。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给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它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成立95年来,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明确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生命线"了。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1934年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  相似文献   

11.
“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要手段,保证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巩固、发展,对其进行考察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专有概念,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虽然没有完整的“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说法,却能通过对与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同等意义上的“党内教育”、“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来考证、演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既坚持了具有内核性质的终极革命目标、根本原则和立场,又依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形成了"通过长期的和平合法斗争积蓄暴力革命力量"的新策略观,其思想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启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创新思想体系,应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科学品质的内在统一,彻底摒弃经验依赖型思维模式;应反思出于"需要"或经过"主义"中介了的文本解读范式的不足,彻底摒弃"预设论"和"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把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同理论割裂看待的旧观念。  相似文献   

13.
由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政治革命思想的凸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遭到长时间地遮蔽,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长期"缺席",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场"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面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仍然获得了信任和话语权.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呼唤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解读邓小平的文化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1,27(1):121-124
邓小平的文化概念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政治文化"概念;二是"科学文化"概念。政治文化的含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科学文化的含义是科学精神;其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文化概念中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革命低迷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自我拯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的实践所需,世界社会主义在2 0世纪初就开始了从宏大革命叙事到日常生活渗入的转向。这一转向,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自身理论的"自我修正"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新推进,但也因为远离生产关系和国家政权的改造,缺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斗争传统而受到了诸多的批判。世界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它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新分裂,也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裂;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的相互融合,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它推动着无产阶级政党从"得天下"到"治天下"的大转型,推动着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转型,也推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当代转型。但无论如何,世界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迫不得已但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前进方略。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两个伟大革命论",包含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即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社会革命,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搞好党的建设,搞好党的建设必须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两个伟大革命论"展现了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之间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马克思主义"两个伟大革命论"得到了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呈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社会革命,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民主;而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虽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但不需要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到尽头"。无产阶级完成政治革命即夺取国家政权后,要经过一个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民主的"过渡时期",才能完成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把巴黎公社失败和苏联东欧演变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国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来讲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 ,不仅非常迫切 ,而且十分必要。首先 ,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身的需要。就马克思主义而言 ,他的诞生 ,正是充分吸收了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文化成果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是通过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认真总结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新经验、新创造 ,而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发展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就“文化”这个概念而言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则特指精神财富。就狭义…  相似文献   

20.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