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偶像理想化、浪漫化和形象化的特征基础之上,提出性别作用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亦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因偶像类别而异。女生更倾向于欣赏明星偶像,男生更倾向于欣赏杰出人物偶像;女生多体现表层性偶像崇拜,男生多体现实质性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2.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对 55名中学生访谈发现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青少年处于第二偶像人格崇拜的阶段。崇拜对象的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政治家、父母亲人和文体明星为青少年主要的偶像。青少年崇拜的价值取向是奉献和卓越的才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偶像崇拜在神灵性-世俗性、精英性-草根性、禁欲性-享乐性三个维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对立关系。据此,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被归纳为宗教性偶像崇拜、圣贤性偶像崇拜、民俗性偶像崇拜、娱乐性偶像崇拜、草根性偶像崇拜这五种基本类型。这五类偶像崇拜表现出某些特性维度上的重叠,同时又各具特点,其总和就构成了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类型划分的正六边形模式图。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行为内地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榜样崇拜”;香港上一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是一种“师长崇拜”,八九十年代两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三星崇拜”,而现今内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基本上都遵循着“三星崇拜 民星崇拜”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演变历程。笔者首先提出,偶像崇拜在神灵性-世俗性、精英性-草根性、禁欲性-享乐性三个维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对立关系,并以此将偶像崇拜分为神灵性偶像崇拜、民俗性偶像崇拜、圣贤性偶像崇拜、娱乐性偶像崇拜和草根性偶像崇拜五种类型。以这五种类型为基础,笔者提出,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幼稚多元化阶段、相对单一化阶段、绝对单一化阶段、探索多元化阶段和成熟多元化五个阶段。其结果是偶像崇拜逐渐由幼稚多元化走向成熟多元化,由激进走向理性,由迷恋西方价值观走向确立独立的价值观。最后,本文也总结了研究当前中国社会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偶像崇拜透视青年文化消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开亮 《青年研究》2001,(11):16-19
青春偶像作为青年文化的代言形象及年青一代的崇拜对象 ,自身有着很多值得探讨的特征。文章从形象包装、明星轶闻、偶像崇拜以及青春舞台四个维度对偶像形象进行了描摹 ,并试图通过青春偶像来透视青年文化的形式、内容、消费心理以及功能等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从赵薇影迷的书信入手 ,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和特点。分析特别注重了偶像崇拜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何雪燕 《学理论》2012,(14):81-82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正负功能,可为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提供对策:寻找亮点,分析其成功之路;开展批判,摒弃盲目崇拜;剖析人格,明确学习方向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中学 42 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无偶像的人数 ,“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流。 (2 )有无偶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心理健康各维度在有无偶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主要偶像类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主效应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调查发现 ,高中生崇拜的偶像中 ,影视明星最多 ,接下来依次是国家领导、文学家、科学家、教师 ;中师生崇拜的偶像中 ,文学家居首位 ,接下来依次是国家领导、影视明星、亲人、科学家。两个被试群体有一定的差异。在所有的被试中 ,崇拜鲁迅的最多 ,崇拜周恩来的次之。高中组在偶像广度上没有差异 ,而中师组偶像个数呈增长趋势。中国偶像多于外国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被试在偶像性别选择上因群体、年级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媒体对被试崇拜不同身份职业的偶像有不同的作用。老师对偶像的选择影响大于父母、好朋友。调查还发现 ,对不同的偶像崇拜的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闵丽 《青年研究》2003,(3):9-14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当代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已经不满足于模仿和神化,而是体现出“后现代”的一些特征。偶像崇拜新规则的出现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教育需要尊重和发掘这种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本文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并设计问卷验证。826名香港和南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了此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个六边形模型。本文还提出,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它又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调查使用开放式问卷 ,分别调查了青少年对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1)
道德榜样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正确认知榜样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道德榜样日趋淡出青少年的视野,明星偶像崇拜成为风潮,究其根源在于树立榜样的缺失,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树立榜样脱离现实,内容脱离生活;另一方面,宣传媒介娱乐化,虚拟化,宣泄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榜样环境,来塑造青少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视角看1949年以来的中国青少年偶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有关偶像研究的焦点都集中于偶像的世俗性和非理性一面,少有对偶像社会根源的思考.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偶像形式方面,以内容分析的方法收集了建国以来中国青少年偶像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当代青少年偶像的建构及其社会功能目的之变迁.文章认为,制度、市场和个体的三足鼎立是社会结构性力量重新划分格局的结果,同时也喻示着中国社会正在从单一的垂直型上下层级关系,逐渐向扁平型并联关系转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之异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具有偶像崇拜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反映为两者的心理机理相同和行为机制相同;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为两者依存的社会秩序不同和导向的价值观念不同。由此,在当前的社会中,应当坚持对英模崇拜的“官方主导”原则和对明星崇拜的“满足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7.
香港、广州、长沙大学生偶像与榜样选择之比较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假设在青少年看待其特别钦佩的人物当中 ,偶像度与榜样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为验证这一假设 ,笔者调查了 45 6名香港、广州和长沙的大学生对自己钦佩人物的看法。结果表明 ,偶像度和榜样度的确互不相关 ,且香港大学生更敬佩演艺界名人 ,而内地大学生更敬佩政治家。本文还提出 ,可将青少年钦佩人物分为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和纯榜样四类人  相似文献   

18.
郑欣 《青年研究》2007,(3):15-20
一年一度的选秀热潮过后,伴随着电视选秀节目出现和成长的“粉丝”们将何去何从?他们对由选秀选手摇身一变成为偶像的“民星”有着什么样崇拜心态和支持行为?他们对这种偶像类型又持有怎样的评价与自我认知?本文通过对185名“玉米”粉丝的问卷调查,发现进入后选秀时代,粉丝对于选秀“民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角色认知冲突。虽然部分粉丝还有着持续高涨的热情与迷狂,但多数粉丝已经趋于理性与平静,他们有着去神化的偶像评价与回归现实的自我认知。在当事人心目中,选秀节目其实就是一档娱乐节目而已,他们的参与和表现也只是属于当前流行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 1 1所中学的 73 0名中学生的调查 ,描述了城市青少年群体对物质主义态度的持有情况。结果表明 ,在被试的青少年中 ,总体物质主义态度趋于中立 ,并且推崇“通过物质占有获取幸福” ,而不是“以财产定义成功” ;此外 ,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态度与年龄有正相关关系 ;与青少年手中的零花钱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善良人性感知是对个体对他人人性善良水平的评估和总体认识。本研究采用"善良人性感知问卷"、"调节定向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量表",对61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总体低于女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受其调节定向的影响,促进定向主导的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均显著高于防御定向主导的青少年;青少年善良人性感知与调节定向、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在调节定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