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我们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内涵,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协调好实践主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法律观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观的革命与变迁决定了法律的革命与变迁的方向。当代中国的法学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积极研究中国法学发展中的问题时提出应以人本法律观作为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是贯穿法治始终的生命线,在新时期重构人本法律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全面社会发展的学说,其关注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要素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归宿的,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4.
柯葛壮  张震 《人民检察》2005,(21):15-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今后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我们都应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出发点。一、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平衡的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科学的人学理论,落实好这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思想教育的科学体系,由此可见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本文就是对此观点的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特征,社会资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为基础。本文最后提出了发展社会资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国家观时其后来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其嬗变的历程就显得很有必要.青年毛泽东像当时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热切关注国家的出路问题,因此其国家观的嬗变能始终围绕"救国救民"这一主题展开.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剧变以及西方各种启蒙思潮的影响,毛泽东的国家观思想几经艰辛蜕变,尤其是在具体救国救民的途径和方法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总体上看,青年毛泽东的国家观经历了从启蒙阶段--"忙乎未定"国家观阶段--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确立的几个阶段.从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发掘出毛泽东的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社会理论与当前国际形势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原理,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它丰富和诠释了《联合国宪章》理念,是国内政治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一大理论成果,对推进中国外交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层面把握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认识,并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谭观秀 《时代法学》2007,5(4):97-99
和谐社会即是法治社会,它的建设已成为法治文化的价值目标、生成条件和实践舞台。作为法治文化的人本检察观,有着科学的内涵和重大的时代意义,其要求法律更加注重对权利、自由等价值的关爱,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检察工作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取向、制度保障和素质支撑。真正把握和践行好和谐发展视野下的人本检察观,同时要求法的价值随之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统一:人的类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而作为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是其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对其付诸实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树立一种新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刘国 《法治研究》2007,(8):44-50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本法律观为指导,消除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消除权利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消除权利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有效措施。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本性对策是全面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和普遍提升公众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检察机关必须树立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执法观,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检察机关的新要求,持之以恒地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检察权正确实施,从而发挥检察机关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证》2007,(12):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理论热点和实践方向,这一伟大社会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的运用。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越来越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社会工程中,必然要求政府扮演积极主动的引导者角色。同时,由于服务型政府及其引导型职能的建设,也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6.
许博 《法制与社会》2011,(6):287-287
自人类文明开始,政治便已经产生,政治的含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神学政治观、权力政治观、决策政治观、管理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每一种政治观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本文介绍了各种政治观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并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执政理念和执政哲学的根本性转变。人才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笔者试从人才工作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新世纪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地界定。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对社会和谐进行辩证的思考,必须充分利用矛盾分析方法才能真正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监狱安全稳定工作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以促进和谐指导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工作,以能否实现和谐来检验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工作,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监狱安全观和稳定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