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将生命权解读为一种自主选择权,那么死亡权与生命权就是不矛盾的。如果将生命权解读为一种非选择性权利(即生存权),死亡权与生命权也未必存在着规范性的冲突。只有将生存权规定为一种不可自弃的强制性权利,死亡权和生存权才会发生真正的规范性冲突。然而,经过对强制性生存权的几种辩护思路的考察,这种"强制性"(如果它存在的话)并不是道德权利的内在属性,而仅仅是一种来自道德权利论外部的限制。所以,无论"强制性"是否具有充分的政策实践依据,它都不影响死亡权和生命权二者在道德权利论内部的逻辑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龚晨昊 《世纪桥》2011,(5):60-61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生命权的现状以及生命权立法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生命权的宪法保护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防止公权力侵害生命权,提出了如何使生命权宪法保护能够得到具体实现的策略,为促进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研究深化及宪法保障理论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死亡损害赔偿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而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但是,2003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致使由于受害人个体情况的差异,同样的事故赔偿的结果却千差万别,进而引发了有关生命价值的新一轮争论。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同命不同价"的情况,探讨侵害生命权的死亡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一系列的国际性的人权公约,人权问题在中国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主要从公约入手,探讨中国对生命权保护的死刑政策中所存在的人权问题以及一些改革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再论安乐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安乐死的发展进程安乐死是英文单词Euthanasia的中译,Euthanasi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美好的死亡、快乐的死亡、无痛苦的死亡。日本学者将Euthanasia翻译为"安乐死",这一译称为中国学者所接受。根据《辞海》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安乐死,它是指身患不治之症且死期迫在眼前的重症患者,由  相似文献   

7.
王志亮 《学习论坛》2010,26(5):67-7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的作用和存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我国法学界给予了充分关注,由诸多因素所决定,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我国应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8.
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法手段。近些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我国法学界主张减少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死刑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目前我国应暂时继续保留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通过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9.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应遵循公正、功利与人道三大原则。死刑是起源最早的刑种,在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一直占据着刑罚体系的主导地位。死刑制度走向历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死刑,保留或是废除,限制或是扩张,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我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限制与减少死刑已受到立法和司法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姚烨君 《学习月刊》2010,(22):33-34
一、我国古代军事犯罪死刑适用的特殊制度 (一)特殊程序制度 1、战国时在军法中的广泛适用“缘坐从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死刑又称生命刑,其特点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在被人类运用了几千年后,从1764年开始,死刑受到思想家的挑战。文章对死刑限制适用展开理论思考,探讨了死刑的价值、功能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改革我国死刑适用的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死缓的适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是综合的价值判断,其含义,从反面说,排除作为法定的从轻和减轻处罚的情节,或降低法定刑幅度的情节;从正面说,根据死刑特殊预防的目的,必须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死缓执行期间,如果犯罪人故意犯罪并且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上报由最高人民法院对二者进行价值上大小的衡量,裁定是否变更。死缓核准程序,一直以来存在着异化现象,应该和死刑立即执行适用相同的核准程序。  相似文献   

13.
限制和废除死刑是我国当前刑法的发展趋势。对于职务犯罪来说,可以利用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的设置以及量刑、自首与立功、追诉时效、死缓制度、刑罚执行等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张学浪  戎向东 《唯实》2010,(8):88-92
安乐死自产生之日起,其合理性与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也已超越了生死本身,涉及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诸多方面。细究宗教界的生死观,安乐死已失去理论支撑,陷入一定的伦理困境,并由此引发出公众对生与死、顺境与逆境、有限与无限三对关系的反思。当然,随着这三对关系的渐趋明朗化,公众将会认清安乐死的真实面目,走出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5.
王立军  赵静 《理论学刊》2014,(4):100-104
在我国,以死刑问题学术研究为代表的精英思维已达成了限制乃至废止死刑的基本共识,但它尚未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观点互动,远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对死刑决策实践影响有限。特别是它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亟待澄清,较突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死刑国际潮流、政治领袖的个人意见与死刑决策的关系。不过,尽管死刑问题精英思维存在诸多弊端,但它毕竟代表着死刑发展方向,应将其作为引领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标。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是法院主动启动、书面秘密审理的内部程序,未将被告人辩护权法定化。辩护律师在介入死刑复核程序时,没有法律依据,从而导致律师辩护权在行使和保障机制上的障碍。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应当明确和加强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组织听证权、发表辩护意见权等一些基础性权利。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以个人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生命权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居于最高位置,是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虽然法律赋予了自然人生命权并对侵害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予以惩处,但是面临着更多的生命被侵害的危险,法治文明玎个人权利的保护应该进一步完善,尤其要赋予同样生命以同样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请看:这些买官卖官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文 《党建文汇》2000,(6):19-19
胡长清一审被判死刑后,按监管规定,立即给他在监号内戴上了脚镣。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是否符合伦理?安乐死的赞成者和反对者从安乐死的道德基础和医生的职业伦理方面进行了论证,人道主义、生命神圣论、圣上论、生命价值论、质量论是赞成或者反对安乐死的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黑洞     
有位将军每次判罪犯死刑的时候都允许罪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枪毙,另一个是走进一个黑洞,而罪犯无法知道黑洞后面隐藏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