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困境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道德“滑坡”现象实际上就是道德失范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固然与社会转型有关 ,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深蕴于既有道德自身。本文从道德实践的两难问题、道德成本与收益的严重背离、道德层次的缺位、道德规范的错位、道德理念的缺失及道德评价的失范等方面对当前道德困境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风习是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一方面,社会风习与社会道德风尚的维系和个体道德养成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风习具有丰富性,引导我们理解道德多样性的问题。这使我们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差异性道德和共同道德的关系,也需要培养个体宽容、沟通对话的道德。另一方面,社会风习与道德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道德不能停留在风习阶段,它需要对社会风习进行提升和超越,需要构建良善的社会风习。  相似文献   

4.
康化椿 《求实》2008,1(1):37-40
社会和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主体道德人格的二重性.它反映着人的本质统一性的疏离和分裂,反映着真正主体地位的漂移和虚幻,因而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不确定和道德自谬.其特征是自我变异认同性、社会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完整性、良知未泯性.它在道德意识、道德交往关系、道德实践等方面具有多种复杂表现.人格二重性的成因包括主体自身、共时态环境、历时态环境以及道德领域自身等成因;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困境、道德理论建设的困境、道德生态建设的困境、道德实践预期的困境.克服人格二重性,道德建设必须务实以促进主体的自我道德统一性、优化道德生态以提供这种统一性的良好环境,强力推进制度改革以获得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5.
道德既体现在人个体化的行为上,也存在于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中.其中,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因其行为给关涉各方带来的损益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道德评价.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在评价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功利观、权利观和正义观.这必然给管理者的抉择带来困惑.而有效的改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加强组织道德文化建设和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6.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化的伦理危机("低俗化")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文化问题.在低俗化的整治中,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短期来看,效果明显,但长远来看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于是寻求低俗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重视和培育民间反低俗化的意愿,鼓励和推动民间文化组织的行业自律,形成政府与民间两方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双管齐下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有效地防止当下道德状况的日渐恶化是反低俗化的又一途径,在道德提升的逢径上,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文化教育的"老办法",而忽视公民意识培养的"新要求";从道德养成的方式上看,我们不能过分迷信强制的灌输,而忽视温和的感染.可以说,道德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低俗化问题.在低俗化治理运动中,政府与民间应当密切配合,以有效的形式进行道德重建,从而形成反低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湘南 《世纪桥》2010,(9):155-156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本文对正确看待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冲突中的行为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社会转型相一致 ,现阶段正是我国道德价值及其规范体系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也是社会精神生活整合程度比较低、道德文化现象大量结构性失调 ,人们普遍感到道德选择的困惑的阶段。在社会生活中 ,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 ,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杂糅渗透 ,异彩纷呈。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在道德冲突中有效地进行自由选择 ,并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是我们道德生活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也最为棘手的问题。因而 ,认真研究和探讨道德冲突及行为选择的问题 ,不仅是伦理学上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也是当前人们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亟…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5,(12)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改革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社会必然会滋生出许多道德矛盾和问题,甚至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诚信缺失信任危机、道德评价标准模糊和道德价值选择紊乱等方面。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主要有道德发展相对滞后、法制不全保障不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党风政风不良影响和道德教育缺乏实效等因素。社会转型时期走出道德困境需要多方面主体共同努力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道德他律机制、大力加强官德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的滑坡,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问题的分析,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路径,但只有从制度层面展开的分析才能切中肯綮——制度的现实导向会塑造社会个体的行动模式,制度的价值逻辑会造就社会生活中的实然价值.制度精神中对于工具理性过度推崇而搁置价值理性,致使社会拜金成风、道德意识淡漠,是今日社会诚信大面积丧失、社会道德滑坡的最深刻根源;正视并解决政治伦理层面的深层问题,才是解决我们社会道德持续滑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秩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道德作为支撑。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它应包括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不同层面。在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不同层面的道德规范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在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之中,政治道德由于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统率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优先性的特点。何以政治道德具有优先性呢?这是因为政治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政治道德优先性原则隐含这样一些机理:必须首先通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去理解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去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对个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权利与义务是道德内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前我们的实践中存在忽视道德权利的倾向,存在着道德权利与义务不一致的现象,这既有历史的遗留原因,也有当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构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来消除道德权利与义务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新视野》2005,(4):61-63
建构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要求应主要是公共道德,这样的道德不同于传统的私人与社会不分的形态.要形成公共道德,必须从广大公众的日常行为八手,改变不相适应的常识道德,培育恰当的常识道德,这些常识道德包括人际交往、利益协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与义务是道德内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前我们的实践中存在忽视道德权利的倾向,存在着道德权利与义务不一致的现象,这既有历史的遗留原因,也有当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构有效地社会运行机制来消除德福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代中国道德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日趋多样化.与此相应,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规范都在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问题和道德要求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我们必须根据上述变化了的时代特征来思考这个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们要在分析当前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思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20.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