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石精神是苏州优秀廉政文化的概括,是升华苏州历史上清官廉吏廉政思想的总结。基层公安机关的广大民警身处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第一线,更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袭和腐败病菌的传染,而廉石精神对于加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廉石精神,努力构建廉洁警队。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由“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塑造服务型政府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首先具有民族特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文化需要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原创文化”是文化与法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种新理论与新方法。“原创文化”是指世界上几种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最富于创造性智慧的文化体系。原创文化滋养了人类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的建设有赖于原创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东西方原创智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返回原创”既可以克服文化上的民族本位 ,又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之契合点 ,从而实现文化与法文化的“返本开新” ,“综合创新”、“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5.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10,4(6):133-139
“仁道”精神与“教化”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狱政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在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同情和怜悯的态度对待监狱行刑及罪犯改造等方面与现代的“人道主义”也有相通之处。这对我们今天建构一种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狱政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公证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公证文化是公证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切实遵从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职业情操和精神气质的综合.它是公证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动力.是公证行业崛起的基石①。公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行业文化之一,同其他行业文化一样,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有何种精神文化,就会产生相对应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终将实现何种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7.
8.
周文 《中国司法》2012,(4):84-86
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步入“六五”普法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宪法实施30年之后,人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活动转到弘扬法治精神的层面上来。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9.
医院文化已经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目前许多医院都在致力干医院的文化建设,并且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的盲目、片面建设比较普遍,制度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来说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应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医院的独特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0.
曾志杨 《江淮法治》2013,(21):56-56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立法思想占有主干地位,道德思想主导立法是儒家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法制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就是一个儒家道德原则被转化为法律原则、儒家道德规范被转化为法律规则的过程,这一过程便是一个立法的过程。法律儒家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礼法合一",使封建立法符合礼的原则、体现道德的精神。《唐律》被认为是这方面的典范。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自汉代开始,大体终结于唐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封建立法逐步加大对儒家道德理念的吸收程度,如"八议"、"十恶"、"准五服以制罪"、"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隐"及"七出三不去"等等入律就是例证。当然,应该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运动除孕育出了带有鲜明伦理色彩的"中华法系"外,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一点即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了法律义务,从而造成"强人所难"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今天在立法中贯彻道德原则时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立法思想占有主干地位,道德思想主导立法是儒家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法制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就是一个儒家道德原则被转化为法律原则、儒家道德规范被转化为法律规则的过程。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自汉代开始,大体终结于唐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封建立法逐步加大对儒家道德理念的吸收程度,如"八议"、"十恶"、"准五服以制罪"、"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隐"及"七出三不去"等等入律就是例证。当然,应该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儒家化运动除孕育出了带有鲜明伦理色彩的"中华法系"外,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一点即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了法律义务,从而造成"强人所难"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今天在立法中贯彻道德原则时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映射,分析古希腊文学作品反映的文化精神,观照它在缔造罗马文明中的双重效应,可以发观伟大文化精神特质一旦被金钱异化,必然消蚀自己所创造历史文明。其因果,值得当代鉴察。  相似文献   

14.
“小康”在中国的典籍中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该词最早见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非常穷困辛苦,希望过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而第一次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来专门论述的是在西汉时所著的《礼记》。该书《礼运》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  相似文献   

15.
中西民法精神文化本源刍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云生 《现代法学》2002,24(6):42-51
本文从天道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四方面透视中国传统民法精神形成及其演化 ,并结合西方民法演进史比较二者之根本差异 ,从而说明中西方民法文化所体现的不同价值趋向 ,认为在评价一种文化之优劣时应结合该种文化所产生并藉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吴明 《法人》2008,(2):126-127
人心是最容易改变的,像明朝将领吴三桂只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即开门揖盗,引清兵入关。一句话、一本书、一首歌、一个人、一个景象,都可能令我们的内心世界涌起波澜。  相似文献   

17.
阎明田 《政府法制》2009,(19):54-54
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正像其他生命体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样,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身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金琼琼 《法制与社会》2013,(23):216-217
实践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能够有效调节与控制人的精神需求,而这种实践的有效性无疑能够使其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文化"与"法治文化","法院文化"与"司法实践",这些关键词组合到一起后,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1年12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杂志社与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揭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及法院代表齐聚一堂,智论"法院文化建设"。人民法院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兼《中国审判》杂志社社长杨亚平认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我们与佛山中院、佛山传媒集团举办此次法院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及时而有效应,取得了预期效果。本刊刊发的一组文章,即是围绕法院文化建设的有关方面展开的一个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