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稼祥 《创造》2013,(1):114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创造了伟大文明,但也一直没有走出一个困境:要不要中央集权?最早受这个困境折磨的政治家,是商朝末年的周部落首领姬伯;思想家,则是孔子.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提出一个基本命题:最好的政治体制是"天下为公",造成的社会名曰"大同".我们把这个命题称为"公天下之理",在后世儒家那里,此理被表述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 他在《春秋三传》里提出了另一个基本命题:最值得维护的政治体制是"大一统",该体制名曰"春秋".我们把这个命题称为"大一统之义".  相似文献   

2.
金人 《统一论坛》2007,(4):55-5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古代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就记有"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岛夷"即指台湾,"卉服"指纳贡。《前汉书·地理志》称,"会稽海外,有东夷人,  相似文献   

3.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2015年1月在云南昭通市考察时提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明确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相似文献   

5.
王元林 《中国减灾》2012,(7X):52-53
<正>《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古至今,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典籍著作中,对江河湖海等记载较早,著述宏富,名垂史册,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莫属。《水经注》可谓是以水(主要是河流)为纲的中国古代早期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从"治水"到"水利",先民变祸为利,修筑堤防,引水灌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利社会图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中国学界主流逐渐将以官僚政治(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和地主经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基本制度的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社会冠以"封建",此说广为流行,影响至大至深。厘清"封建"概念,进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就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经历漫长的"氏族社会"之后,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秦汉以降,中国长期延续的社会主流,不是已居次要的"封建制",而是由宗法制、地主制、官僚政治综合而成的"皇权社会"。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11·5"进博会主旨演讲、中央12号文件精神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刘赐贵亲率党政代表团赴浙江、上海学习考察。考察团先后考察学习了浙江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安吉  相似文献   

9.
"四水六岗"是一个地理概念。"四水",指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六岗",指四川藏区、云南藏区、青海玉树藏区和西藏昌都地区。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盘踞在这些地区的"藏独"分子在四川理塘人恩珠·贡布扎西的组织下,于1957年5月组  相似文献   

10.
从地域因素讲,河洛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久弥坚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多元一体的和合精神。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和《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竭力为"暴秦"开脱辩解,把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说成是"原生文明",是"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其实,"秦文明"既不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不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规范。作为文化模式,"秦文明"从属于汉文化的范畴;作为社会形态,"秦文明"创立了单一制帝国的国体和独裁专制的政体。尽管秦始皇作为暴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王朝开创的帝国国体与专制政体却延续了2000多年,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然而这并不是中国的"原生文明",更不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武汉,欢迎你     
《小康》2015,(11)
<正>武汉,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九省通衢,"天元"之位,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中国内陆地区最大铁水公空枢纽,是对这座城市特殊地理位置的生动描述。这是一座特别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长江东去,汉水西来,两江交汇,穿城而过,市区被天然分隔为汉口、武昌、汉阳三个部分,俗称"武汉三镇",可以说是"一座"城  相似文献   

13.
历来认为,孔子当年离开鲁国到列国去是"周游列国"。本文从考察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孔子到各国的作为,以及孔子在途中所遭遇的种种灾难,说明他不是"周游列国",而是为着传播"仁政德治"的理想去"寻访列国"。目前,全国冒出了多个孔子问津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如湖北武汉新洲在西汉时期挖出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在邾城建亭修庙,首创问津书院,硕学鸿儒来问津书院讲学,清代康熙、嘉庆皇帝给问津书院题写金匾,以及问津书院的文脉影响深远等充足史料,确认孔子当年在武汉新洲问津。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如同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一样。中华大地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从这里流出三条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三流是儒、道、禅。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失,那就是忽视对"命题"进行元理论层面最具普遍意义的深入分析。没有"命题分析"的命题研究,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缺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的逻辑形式,二者的关系在于"命题"决定于"事实"而不是相反。只有遵循"命题——事实——命题"的逻辑认知路径、从"命题"切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实",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命题态度"干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研究,进而才能保证研究程序的逻辑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方法·理论·政治·大众"于一体的"复杂事实",因而是一个"方法·理论·政治·大众"多维表达的分子命题。  相似文献   

16.
毕方 《中国减灾》2021,(4):30-35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是20世纪末人类最大的地理发现之一.1973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多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4月17日,中国新华社向世界发布一条消息:中国科学家经过综合科学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  相似文献   

17.
武汉,欢迎你     
《小康》2015,(23)
<正>武汉,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九省通衢,"天元"之位,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中国内陆地区最大铁水公空枢纽,是对这座城市特殊地理位置的生动描述。这是一座特别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长江东去,汉水西来,两江交汇,穿城而过,市区被天然分隔为汉口、武昌、汉阳三个部分,俗称:"武汉三镇",可以说是"一座"城市,也可以说是"三座"城市,这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8.
大野泽小考     
大野泽,古泽薮名,又名巨野泽。《书经·禹贡》所载"大野既潴",《周礼·职方》兖州:"其译薮曰大野",又《左传·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即此。故址在山东省巨野城北(偏东)。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一梁山泊因《水浒传》而名扬天下,而大野泽的历史远早于梁山泊。据现代有关地理研究资料推断,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以前,在鲁西南由曹县经金乡到滕州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孔子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存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孔子也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强调把内在之知转化为外在之行。当前阶段应不断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合理性因素并运用到工作仍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的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是一个重大科学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需要我们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维视角",多侧面和全方位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