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曾专门发表过一首献给夫人的诗——《塞外晚耿》:"如果战友允许/我要寄一支歌/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碰见/谁叫那琐碎的日子在我们身边留恋……"  相似文献   

2.
黄亮 《今日浙江》2008,(11):76-76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半个世纪前的朝鲜战场上,魏巍写下了不朽的名篇。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8级特强地震,在大自然的暴虐面前,我们又见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3.
朝花夕拾     
《传承》2003,(6)
□往事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热情地讴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的代称,《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后来,“最可爱的人”的殊荣,在不同的时期代表着不同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如抗击“非典”中,白衣使者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林彪神化毛主席1959年国庆,林彪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时,前后共振臂高呼了八次“万岁”:“中华人…  相似文献   

4.
《时代潮》2000,(11)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前夕,我来到风景秀丽的北京西郊,在西山上的一个小院,我见到了北京军区政治部原顾问、著名作家魏巍。当我提起那场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提起他那篇教育、影响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80高龄的魏老,陷入了沉思。我的提问把老人又引向炮火纷飞的战场,引向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人物。魏老是河南郑州人,1937年10月从郑州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5.
说到魏巍,人们就要提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写就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朱德总司令看了后连声说,写得好!很好!毛泽东主席看过后,指示印发全军。于是,全中国掀起了一股魏巍热。  相似文献   

6.
三见魏巍     
1955年春我正在读高三,从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了作者魏巍,并且对他产生了崇敬之情。比一般人幸运的是迄今我与魏巍老先生已有三次见面的机缘。从而,我走近了魏巍,从他的作品世界走进了他的人品世界,为这位文坛艺术巨擘的人格魅力所感动。第一次,是1982年夏,与魏巍在古城荆州邂逅。这次除了和江汉石油学院的师生一起参加该学院毕业班的活动,在大礼堂听到了魏老给毕业生作的报告《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受到很好的启迪,还承蒙他给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海月明》题签书名。特别是他在题签书名时,主动写了横式、竖式、楷书、行书数种,让我拿到出版社跟责编、美编一起商量选择。他的热情、谦逊与认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上了辈份的人看了本文题目,就会想起五十年代著名作家魏巍的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雄群像。他们赴汤蹈火,置生死于度外,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朝鲜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可爱的人”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七十年代,“最可爱的人”又成了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士们的敬称;到了八十年代,理解军人,把爱无私献给解放军战士的当代大学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那么,到了九十年代,谁又是今天最可爱的人呢?  相似文献   

8.
张扬 《同舟共进》2008,(11):44-44
丁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郑重嘱托陈漱渝给张扬捎话……著名作家魏巍逝世后,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我本人还是小孩时便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进中学后又从语文课本上读到这篇文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其中一些文字和描写犹有印象。  相似文献   

9.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说,“中国人民子弟兵是20世纪最可爱的人”。时值21世纪.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说是中国的农民工。当今中国的高楼大厦、广场商舍、铁路煤矿、水库大坝,哪一个不主要是农民工建设的?在工厂车间、餐厅旅馆、商业网点、车站码头、街道小区、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等等行业的工作岗位上,都有农民工在辛勤劳动着。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已经一天也离不开农民工!他们在工地、矿山,干最重、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拿最少的工资,住工棚,粗茶淡饭,舍亲离家,过着候鸟式的生活,还要受到无端的排斥和歧视。他们创造了中国从未有过的财富,创造了惠及全球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10.
学习解放军     
<正>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魏巍说,是我们的军人。他们的品质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坚韧刚强,他们的气质淳朴谦逊,他们的胸怀美丽宽广。谁是我们最可亲的人?老百姓说,  相似文献   

11.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9,(15):16-22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魏巍说,是我们的军人。他们的品质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坚韧刚强,他们的气质淳朴谦逊,他们的胸怀美丽宽广。  相似文献   

12.
<正>2006年,魏巍刚从天津市红桥区的一所小学被借调到农工党红桥区委担任专职干部时,我就因工作关系与她相识了。一晃近十年过去了,她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勤勉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完完全全将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农工党的事业中,堪称民主党派党务工作者中最可爱的人之一。迎接挑战进入角色在采访魏巍的过程中,她不只一次提到了"挑战"这个词。从一名有19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到  相似文献   

13.
正苍茫的远山、起伏的峰丛、弯弯的山道、稀落的山居,构成了美丽却又偏僻落后的山区图案。在桂西北大石山区的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东南部,初次听到"可爱村",让人会心一笑。然而,以前的可爱村并不可爱,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和群众缺粮缺钱的极端困境,让人感叹:"可爱村啊,你太不可爱了!"  相似文献   

14.
石祥 《协商论坛》2008,(9):44-47
著名作家魏巍于8月24日晚7点12分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8岁。魏巍,1920年出生于河南,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在创作方面,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曾经广为流传,并入选中学课本,影响过几代读者。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这部长篇小说与魏巍的另两部作品《也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石平 《乡音》2011,(8):31
记得爱尔兰伟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永远记住这点: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当然,萧伯纳先生在这里说的"家",是指自然家庭;而我想借用这句名言中的"家",是要说"我的政协我的家",生活在政协家园中的美好心情和状态。我是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本职工作是教学;但当我2003年成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时,就如同进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不管是与省政协机关的各位领导一起开会或外出考察,还是参加每年的全会,对我,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政协机关  相似文献   

16.
王岭 《中国人大》2020,(6):44-45
导读: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务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投身战"疫"。他们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在火线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理应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间宿舍,四五个人,违章电器,暗恋的高个男生,夜聊生活,八卦与幻想……这是一个18岁的台湾学生初次集体生活的记忆印象。大陆除了有她心之向往的大学与学术,更有那些印刻在她青春记忆里那些可爱的"舍友",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她的另一个"家",有着特殊"家人"的家。  相似文献   

18.
大兵"出身的我,转业后在民政信访工作的岗位上终日忙碌,一干就是17年。漫长的人生路,不觉度过了"个春秋。直至今天,才感到自己的人生已步入黄昏时刻,行将进入退休者的行列。人称我为"老干部",令我汗颜,实乃是沾不上官场边的一名办事员。更有自己难言之苦:老婆孩子的户口至今还在农村......为此有人劝我,做人要"开明些","有礼"方能行天下。可是,偏偏我的"瞎劲"难改,只想堂堂正正做人。请客送礼不会,跳舞搓麻也没学会,卡拉也不OK,只会一个直心眼,认真做好民政信访工作。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我和最可爱的人、最困难的人结…  相似文献   

19.
<正>我说人生有"火焰",有"秋水",是绚烂和平淡的一个比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动,有静;有张,有驰;有执着,有疏放;有绚烂,有平淡。都说"水火不相容"。然而,在人生中的"火"与"水",却能够也往往需要在人们生活中共容和互补。对宽泛的人生如此,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也如此。试想: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总是"火焰"的话,他们不仅会炙热得令人可怕,而且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相反,一个人从生到死也不可能都是"秋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50周年,《北京青年报》于 10月 25日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讯《双玉记》,以之纪念。《双玉记》记叙了两位志愿军“活烈士”——李玉安、井玉琢的传奇故事。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关于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激战——松骨峰战斗的描写,其中开列的烈士名单中,就有李玉安、井玉琢的名字。   1990年 4月 21日,新华社播出了一条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的独家新闻。一时间,李玉安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李玉安“出山”,引起黑龙江省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