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情愫     
相信每一名警察都在心底保留着一份专属于警服的记忆。   我和丈夫抱着崭新的九九式警服回家时,不约而同地想到,把橄榄色的警服洗干净收藏好。在做这一切时,我问他,在穿过的警服里你最喜欢哪个颜色。他说,橄榄绿。我说,我也是。 1977年年底,我们两个人一起由北京市公安学校毕业,分配到同一个公安分局。当穿上藏蓝色的七二式警服后,我们开始了恋爱,五年后结婚。算起来,我们一道经历了警服的四次变迁。在建国后 50年的中国公安史中,橄榄色比米黄、草绿、藏青、藏蓝色警服追随警察的时间都要长,它和新中国警察荣辱与共了 16载…  相似文献   

2.
探索的动机     
正微观世界与经典世界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事物不是明确的非此即彼,而是此与彼的某种尚未确定的叠加态。我在欧洲留学时,到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大峡谷,一个很少有外国人到的地方去游历。在那里,我见到一位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她非常高兴看到一个外国人,于是我们就聊起来。她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然后她进一步问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  相似文献   

3.
向着太阳的方向小谢今晚,月凉如水。在深秋的风里,踏着满园的落叶,妈妈,我竟又找回了一种浪漫的感觉,这是很久以来我不曾体会到的。真的,当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时,不由得想起在我刚刚穿上警服做一名看守员时,曾经问您:妈妈,叶子落下来,还能重新飞回枝头吗?...  相似文献   

4.
医生救死扶伤,被人民誉为白衣天使,那么狱医这个医生中的特殊分子,又该是什么呢? 在采访南昌市看守所廖华妹,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女狱医之前,我不止一次地设计过她的形象…… 眼前的廖华妹朴素而平凡,一米五左右的个头,因疲倦而显苍白的脸,一身警服,赤脚著一双半旧的塑料凉鞋,从头到脚没有丝毫“修饰”的痕迹。当我自报身份,说明来意时,她显得有些不安,甚至想拒绝采访。因为  相似文献   

5.
钟静 《人民公安》2006,(8):36-38
两个大编织袋里,全是各式各样的警服,就连从警十余年的警察也感慨地说:"我的警服都没他多。"与他同居多年的女友,直到案发也不知道她的这个警察男友是假的。三年来,邹红星利用省交警总队副处级干部的身份,以各种理由招摇撞骗,骗了老乡骗朋友。新闻回放2006年1月26日,“四川省公  相似文献   

6.
往事     
每一个警察都会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一身警服的后面或多或少也会有几许留恋几多感慨……   1978年我上了公安学校。那时学员鲜有穿警服的机会,但有一次,大概也是国庆节参加公园值勤,公校临时发了我们每名学员一身新警服。我清楚地记得警服是上白下蓝,白帽子,完事后我才弄明白,这身服装就是海军战士穿的,惟一区别是海军战士的帽徽上是红五角星,而警帽上的警徽是国徽。故事出在了值勤完了以后,我们学员穿警服直接回家休息了。等到返校那天,我穿上警服骑着自行车往学校去,在半路一个十字路口,我看见一名女中学生骑一辆自行…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6,(2)
正2003年3月起,我担任了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是一年比一年多。不仅接受传统媒体的采访(报纸、广播、电视),也接受网络媒体的采访(长江云、动向新闻等),还玩起了自媒体。在采访中,很多记者问我:你为什么会提这么多的建议?我说:我是民主党派成员。问我:你怎么会一当了省统计局副局长,就建议公车改革?我说:我是民主党派成员。  相似文献   

8.
我这里说的是一位外国女警察。 四十多年前,在弹坑累累的平壤街口,一位身着警服的朝鲜姑娘,以她那动人的敬礼给我们所有过往军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那个烽烟迷漫的战争岁月,我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小报务员,随着我们军部电台到平壤执行任务。 我们的军用吉普开入城区的时  相似文献   

9.
第一眼看到张书云,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衣着朴素的农村妇女是拥有过百万资产的西峡县阳城镇人大代表、长献果业有限公司经理。见到张书云时,她正在给同村的村民李香平讲解猕猴桃摘心、疏果技术。当听说笔者要采访她,张书云呵呵一笑:"别采访了,我也没做什么呀。""你可得把我们的张技术员好好宣传宣传。"李香平急忙接过话茬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3)
正采访时间: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上午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三里屯中14楼11—2记者札记:电话约访时,陈蕙娟老师爽快答应,这让我们顿觉心旷神怡。果然,采访当天,我们刚出电梯,就看到85岁高龄的陈老已在家门口等候。她精神非常好,亲自泡了壶龙井茶,并将我们面前的茶杯一一斟满。坐定后,面对镜头,陈老还不忘用双手捋了捋满头白发,"小女生"的情结一览无余。"我们要回国。"采访中,陈老的这句话对我印象最深。她在日本出生、长成,父亲时常教导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当父亲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11.
周春青 《人民公安》2011,(17):22-24
她穿上警服,很威风;她不穿警服的时候,是一个很爱扮靓的女孩;她一年抓获了几十名犯罪嫌疑人,她就是智勇而正义的神探张佩卿。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采访刘国奎是个秋日的下午,彼此聊得开心,我就称他为刘哥。采访结束已近午夜,他执意亲自送我回家,分手时对我说:“兄弟,无论多晚,你得回家,别让弟妹在家牵挂。”我感激他的坦诚,但没太往心里去,干我这一行,一年四季到处采访,夜半回家或几天不归已是寻常事了。刘哥出身军旅,20年前和刘嫂结婚时,他还是一身戎装的空军军官。当时,夫妻分居,没有房子,刘嫂向单位借一间八平方米的小平房,她一个人劈柴烧火,照顾老幼,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七年。后来刘哥转业到公安部门,结束了牛郎织女生活,居住条件也改善了很多。警服穿到第八年,刘哥被派到…  相似文献   

13.
采访曹又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她会一边抱怨经纪人对她约束太严,哪也玩不了,一边悄悄对在座的年轻小伙说:“小关,晚上我们偷偷出去混”? 走在胡同里,迎面过来的陌生人高谈阔论着他的晚宴计划,她忙上前插一嘴:“我也要去!”尔后扭头窃笑着问我:“怎么大陆人嗓门都那么大?” 这个文采和美貌一样绝伦,年已60还被誉为“文坛维纳斯”的畅销书女作家,从她开朗的笑声中,有谁会知道,她已和癌症做了5年零5个月的抗争? 柏杨说,曹又方是个永远不会死的奇女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还会创造多少奇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残疾人》2008,(8):67-67
一天傍晚,正在打扫房间卫生的我突然听到门铃响,打开门,一个陌生的女子捧着我的《一路花香》站在门外,我注意到她手上的书已经很陈旧,并且散了架。女子见了我,有些木讷地问:"是杨老师吧?我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你的家。"  相似文献   

15.
正强巴卓玛,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二级警督,党的十九大代表,获拉萨市首批"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牢记初心使命,忠实履职尽责。1999年她走上交警岗位,一干就是19年,数次面对调入机关部门的机会,她总是以"交警岗位更适合我"为由婉言谢绝。她曾因拦截违规车辆而被拖拽出几百米,事后却一笑而过:"在岗1分钟,履职60秒,我要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多年来,她负责的路段从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圆满完成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重大安保交通指挥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58岁的王红霞,是龙山区出了名的人大代表,2011年至今,在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王红霞是土生土长的山湾村人,她热爱农村,心系农民。她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把村民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第一时间传达给村民,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正认识叶姿麟好些年了,每回见她,我都亲切喊她"姿麟姊"。她不知道的是,我悄悄把她跟"旧世代"做了连结。说是"旧",其实是"真金"。那年头,台湾副刊与文学兴盛,文人受到报社礼遇,犹如盛夏,太阳早早晨起,迟迟西落,一整个天,都是文人光芒。没有网络、没有微信,作家难得一见,何况还能亲切喊声"姊"的?姿麟姊任职"自立报系",犹如主掌一颗太阳。有回访杭州,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他  相似文献   

18.
正5月11日下午,习总书记来到我们坊城新村考察脱贫巩固情况。总书记下车后,我上前首先作了自我介绍,并引导总书记来到移民搬迁新旧对比展板前,介绍了坊城新村的情况。总书记对着展板,用手指着我们旧村图片,问我":这都窑洞吗"?我说":是的"。后又指着一排相对整齐的窑洞问我":这是砖窑吗"?我说":是土窑用砖贴了个面"。总书记用手指着我们搬迁后的新村图片问我":这是你们搬迁房子吗"?我说":是的,每家三间瓦房共71平米,还有一个小院"。然后,总书记走进我们的黄花加工展厅、技能培训服务站、贫困户白高山家中。对于一名农村干部,能够当面聆听总书记的教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 19岁还是一个过于稚嫩的年龄,那么在这个年龄里穿上的警服就似乎显得有些沉重了。但是在我 19岁这年夏天,当我拿着实习介绍信走进公安局大门时,心情如第一次穿上警服时一样新奇而激动,丝毫没有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分量。   接待我的是一位胖胖的女所长,她仔细看完我的介绍信,抬起头冲我笑了:“欢迎啊,年轻的大学生,来我们这里体验一下真正的警察生活吧 !”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来和我握了握,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位平易近人的所长,我的实习生活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当天晚上我就有了一项工作——做笔录。在我还没来得及…  相似文献   

20.
张曼娟 《乡音》2015,(3):49
朋友在一个基金会工作,最近需要应征新血,她每天要面试好几次,发现要挑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原来并不容易。都说人浮于事,看起来事也浮于人呢。那天,朋友说起她在面试年轻人的种种心得感想,提到一个条件都还满不错的应征者,她后来并没有录取她。"为什么不录取她?"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吗?"朋友想了想:"她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太年轻了。她才只有二十岁呢!"我愣了一下,然后问朋友:"你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