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素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中国菜牛之乡""中国兰花之乡"等美誉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禀赋,却一直鲜为外人知。近年来,通过拓展外宣载体,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和"神秘毛南文化"两张牌,环江这些"荣誉"和"名片"为更多的人所知,在世界范围内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世界看见了环江,环江走向了世界。2014年6月,环江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环江拥有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同时,环江又是毛南族的发祥地,全国60%的毛南族人口居住在此,是  相似文献   

2.
正神奇雄美的喀斯特地貌、神秘的毛南族文化,历经岁月的打磨,闪耀出愈加迷人的光泽。这是毛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环江发展的文化底气。文明的温度明媚的三月,浅浅的阳光下,环江的各族男女老少聚集在大才乡三合村的广场上,踏歌而舞。4月9日的环江"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吸引着八方宾朋。梧州来的旅客李璐羽为拍照留影穿戴上了民族服饰,她对表演的毛南族演员头  相似文献   

3.
<正>环江是毛南族的发祥地和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群众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优良传统,毛南族"晨读"千古传颂。2014年以来,环江传承民族美德,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环江",在全县掀起一股读书热潮,有效推进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文化软实力。完善阵地,让读书有"处"。要让群众多读书,就必须有地方、有图书。为此,环江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在资金和制度上提供支持。如完善县、乡图书馆,  相似文献   

4.
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这条走廊是壮、苗、白裤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广西在全面推进桂林、北部湾、巴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的"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利用,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促进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6月,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环江的发展打开了一扇世界级窗口,赋予环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环江阔步迈入了"世遗时代"。以此为契机,环江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奋力创建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发挥"世遗"名片优势推进国际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事实证明,在世界众多旅游胜地中,世界自然遗产地广受欢迎。环江要充分  相似文献   

6.
<正>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村谭丽婧,虽然是毛南族人,但父母在外打工,从小在都市长大,以前对毛南族文化一无所知。三年前,由于各种原因,她回到了家乡下南中学就读,现在她既会讲毛南话、唱毛南歌、跳毛南舞,还对毛南族文化如数家珍。她说,现在自己才是"真正的毛南族人"。而这正是环江近年来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果。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毛南族的发祥地,也是毛南族文化的代表和集中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广西环江,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毛南族人口6.45万,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70%。2015年底,环江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6万人,其中毛南族贫困人口1.47万人;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6.59万人,其中毛南族减贫1.42万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9.56%降至2019年底的1.48%。2020年5月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主要聚居在广西的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读了《当代广西》第12期的《毛南族,脱贫啦!》系列文章,既为毛南族整族脱贫感到高兴,也深受鼓舞。河池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70%。多年来,毛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极其恶劣,源于地名的"毛难族",后被延伸为"受苦受难"的民族。脱贫攻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0,(17)
正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2个乡镇、148个行政村,总人口38.2万人,有壮、毛南、苗、瑶等12个民族,其中毛南族人口约6.45万人。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一直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环江县坚持党建引领,部门联动,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截至2019年底,  相似文献   

10.
毛南族宗法制度试析杨磊毛南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1990年统计,毛南族人口共有71968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境内的上南、中南、下南3个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南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汉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6月,环江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环江发展打开了一扇"世界级窗口"。如今,环江乘势而上,全力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阔步走向世界。科学规划提升景区"硬实力"环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拥有木论和九万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与黄果树瀑布媲美的牛角  相似文献   

12.
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应该民族同胞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毛南族”。毛南族人民自称“阿难”,意为“这个地方的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河池、环江、南丹等地,其中广西境内的环江县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生活着全国70%以上的毛南族,素有“毛南之乡”之称。作为中国南部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走进这个掩映在群山、河流、稻田、花海之中的毛南族发祥地——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目光首先被文化长廊里《十谢党恩》的歌词吸引,让人不禁想要去追寻歌词背后的故事。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在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1月18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向世界展示了"世遗环江多彩毛南"风采。县庆期间,由环江县委、县政府总策划,环江县委宣传部参与组织协调的音、视、文、画"四重曲",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了环江30华诞新风采。"音",是指"hello环江——来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歌声"音乐专辑。专辑收录环  相似文献   

15.
毛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毛南族人口共有10.72万人,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市县,其中,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被称为“三南”,素称“毛南之乡”。  相似文献   

16.
正毛南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是国定贫困县和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环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施策、聚力攻坚,探索出脱贫攻坚的"少数民族样本"。2020年环江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群众的关怀,也为广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已有21处,居于世界前列,可称得上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大国。这21处世界遗产是:遗产名称遗产性质长城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湘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泰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文化遗产庐山…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13)
<正>6月20日至27日,台湾台北市民意代表秦慧珠女士率台北市基层里长、妇女会、社团志工代表等40人赴川参加"2017年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活动。除点赞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他们的关注点更多聚焦社会经济发展、社区治理与川台各领域交流。从古镇蜀韵到民风民俗,从社区建设到乡村新貌,从历史人文到蓝图愿景,参访团先后深入成都、德阳、  相似文献   

19.
正于环江而言,这是一个走近世界、沟通发展的美好时代。2014年申遗成功,让环江从此闯入世界的视野,并阔步迈入沟通世界的"世遗时代"。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宁—贵阳高速铁路,又将会让环江走向追赶跨越的"高铁时代"。于环江而言,这正是提质发展的新机遇、新阶梯。机遇面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再次思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唱响"世界自然遗产、神秘毛南文化"两大品牌,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去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社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至今仍余音萦绕。在我们精心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方言习俗、节庆礼仪、生活生产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迹,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所以,当我们迎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与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分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及保护工作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