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20,(9)
正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广西农历三月初三,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014年3月13日,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旨在通过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3月24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广西创新2020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  相似文献   

2.
"北有漓江,南有左江",在龙州,左江如青罗玉带蜿蜒多姿,流淌于群山、田园、村寨之间,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秀丽景观。在绵延200多公里的左江流域两岸,分布有183处壮族古代先人的崖壁画,这"千古之谜"更给龙州增添了几分神秘。位于龙州中北部的国家级弄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  相似文献   

3.
谢多勇 《桂海论丛》2005,(Z1):91-92
一、关于布洛陀 1.布洛陀与壮族社会. 布洛陀[pu5lo4to2]一词壮语含义的主流解释是:"布"即祖公,"洛"即通晓,"陀"即全部,字面意思是"无所不知的祖公".实际情况是布洛陀在壮族社会中至少承担着三个重要角色:壮民族的创世始祖、壮族麽教崇奉的男性智慧祖神、壮族神话传说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  相似文献   

4.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5.
正设立"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是加强广西作家队伍建设、力推文学精品创作的重大举措。近3年来,"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团队的5位著名作家东西、凡一平、黄佩华、朱山坡、李约热,都按计划推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每部都是作家精心营构的精品力作,出版后都受到了读者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如凡一平的《上岭村的谋杀》、东西的《篡改的命》等长篇小说,均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并吸引了影视界的目光。而壮族作家黄佩华推出的一部以右  相似文献   

6.
黄微 《传承》2011,(16):81
那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那坡县黑衣壮是一个自称为"敏"的壮族族群,是大壮族文化的精髓。那坡的瑶、彝、苗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十分浓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中越"两廊一圈"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10,25(2):100-105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此种观点在国内外影响甚广。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又沉渣泛起,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文章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共产党创造壮族"及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8.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9.
正春风和煦,相约壮族三月三。3月25日起,为期一个月的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在广西各地全面展开,赶歌圩、赏美景、尝美食、购特产,文化、旅游、体育、民俗、商贸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今年是广西确定"壮族三月三"为法定假期的第六年,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的第三年。每年的"壮族  相似文献   

10.
地区传真     
正陆地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崇左举行7月5-6日,陆地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在崇左市举行,30多名曾与陆地共同工作或有过交往或对陆地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陆地系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广西扶绥县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他早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美丽的南方》和《瀑布》两部代表性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陆地的  相似文献   

11.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黄榆婷 《传承》2009,(14):164-165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锦屏镇彩云社区不算是大社区,2002年10月改建社区至今,总人口不过1.1万人,共有壮、汉、苗、瑶等7个民族。可人少事却不少啊,这一天下来,彩云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敬益处理的大事小事加一块,总得有十来件。这不,刚"开张"门外就来了个怒气冲冲的壮族汉子。"唉,他两口子吵架,他来找我们帮忙解决。"李敬益说家庭内的小矛盾,解决起来还真有点难。可没办法,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14,(8):54-55
唱山歌、踩芦笙、抢花炮、舞龙舞狮、少数民族婚俗表演、壮族天琴弹唱、非遗展演、斗牛、祭拜骆越祖先……今年农历三月初三,八桂壮乡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各族群众共同欢庆"三月三"传统节日。"三月三"不仅是我区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每年有2700多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欢度"三月三"。今年,是我区正式实施"壮族三月三"全体公民放假两天的第一年。节日前后,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以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共同庆祝这一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不但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刀洁 《今日民族》2012,(6):25-2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开远壮族多为明、清时期自相邻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中和营镇、羊街乡和大庄乡的30个壮族村寨中,分为侬、沙、土佬三个支系。中和营镇的小新寨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也是开远壮族传统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村落。其村民为土佬支系。“子孙会”是小新寨壮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壮族土佬支系重要的人生礼仪,还是隆重的感恩仪式。  相似文献   

16.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欣德 《传承》2009,(7):30-31
"东兰山高千万重,革命红旗满山红。带头扛枪打白匪,要数拔哥最英雄。"这是当年流传在右江地区赞颂壮族人民优秀儿女、优秀共产党员、早年杰出红军将领韦拔群的一首山歌。  相似文献   

18.
正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毛主席评价他"三个好",邓小平给予他"三个不愧、三个永远"的高度赞誉。历史也巧妙地将壮族的"三月三"、东里的"三潭映月"等具有特殊意义的"三"和韦拔群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他早年在右江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大家亲切地叫他拔哥。毛主席评价他"三个好",说"韦拔群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农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技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记忆日渐稀少,因而解决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显得日益迫切。"和合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资源,其由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及和爱这几个基本原理构成。以此为视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从而获得更具体的生态智慧来对现今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壮族的生态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其中主要包含火崇拜、牛崇拜和太阳崇拜;布洛陀神话传说;住房、服饰和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