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代官员的选拔,是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制度,没有若干年寒窗苦读,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这样一来,古代官员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后天又长期熏染于人文知识的气氛和训练,也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入仕以后也往往离不开书册。北宋寇准罢相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还朝时途经其地,寇准尽东道之谊,临别时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  相似文献   

2.
新近刊布的近一万件唐代墓志铭是非常珍贵的数据资料,从中可以考察唐代中下层官员的人生履历与生活镜像.之所以将目光聚集于唐代中下层官员,是因为他们在出身、任职、致仕方面有其独特性,不同于名垂史册的高级官员.本文认为,在唐玄宗之前,科举制已经获得蓬勃发展,但是门荫入仕依然为唐代入仕之大宗,也是大多数中下层官员的主要来源.门荫入仕者的家境相对较好,获得出身的时间也较早,是唐代普通官员不敢奢望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才干,不能参加制举或科目选,或者没有通过有力的社会关系获得荐举,普通的中下层官员往往忙碌于基层,难以获任御史或拾遗、补阙之类的关键职位,那也无法进入迅速升迁的轨道.由于官僚体制队伍的容量有限,必然造成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入仕途径中雍滞,甚至是长时间被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3.
郜俊斌 《前沿》2013,(8):158-160
两汉时期,官员犯罪免官后被重新启用的情况极为常见,除汉代官员短缺的原因外,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渴望建立功名的风潮也对犯罪官员的重新入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被重新启用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被皇帝的征召和被三公的察举。被重新启用后所担任的官职较原官职要低,但升迁的速度却很快。此外,这一时期,犯罪免官官员的复起随意性较强,并没有像唐宋以后那样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中,因身处权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员之妻,都与政治产生了关系。在她们中,既有贤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国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员,则会对"夫人"的干政严加防范。中国古代政治范畴下的"夫人"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政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政。《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  相似文献   

5.
王春玲 《人民论坛》2021,(8):110-112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当时通行的共同语"雅言",汉代出现了"通语""通名"等,明代出现了"官话",但官话形成于中唐时期。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限于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行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没有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平民百姓流动性不大,没有使用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二是朝廷没有大力倡导和推广。古代要想入仕为官,必须掌握共同语,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发布政令等促进了共同语的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孙俊 《求索》2012,(9):81-83
散实官的品级高低是隋代门荫制度的标准,五品及五品以上均有荫,卫官系统是门荫入仕的主要途径。一品官员嫡子可从正五品的仪同或千牛备身起家,二品官员之子可从亲卫或太子千牛起家,三品官员可荫子为亲卫或太子亲卫,四品官员可荫子为勋卫或太子勋卫,五品官员可荫子为翊卫。门荫制度有以当朝官品为原则,继承前朝制度,重视军功,承认前朝荫等特点。门荫制度在各种选官途径中起着制约和平衡作用,门荫官员对隋代的政局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国人恐怕没有不知晓的。他一生留下的作品有2000多万字,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先驱、通俗文学泰斗。然而,对于冯梦龙入仕为官的经历,知晓的人会相对少一些。其实,冯梦龙的为官之品与政绩之著,与他的文学造诣和成就相比并不逊色,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  相似文献   

8.
陈先奎 《创造》2014,(9):72-72
正官员问责,关键在于突出"官过民责"、"责权在民",并使"听责于民"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被问责官员不断复出的消息引发争议,有媒体亮出"培养不易,能修不弃"的观点,并强调尽可能公开透明。但在笔者看来,这还不够。当下的问题主要有四:一是"悄然复出",有官官相护、私相授受之嫌;二是没有考核、不察民意,有主观主义、以领导好恶为转移之弊;三是罢官时间无明确期限,全由领导自由裁量,随意长短,有的甚至不到半年就复出,形同儿戏;四是有问责、无责罚,大多数官员都是原职原级复出,处罚  相似文献   

9.
对官员进行考查审核,那历史已是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我国古代考核官吏,有考绩、考察、考课、考成等说法。《尚书》上有句话,叫“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用现在的话,就是用”考绩的办法来鉴别官员的优劣,优者升进,劣者降免。战国时“上计”(考核办法)是一年一考,官吏“当则可,不当则废。”也有三年、六年一考的。有史以来的事实证明,在一定的期限内,按一定的标;隹来考核官员的工作成绩。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是没有国歌的,直至清朝都是如此。19世纪末叶,慈禧太后出巡沈阳,途经天津,地方官为了对她表示敬意,派军乐队奏乐欢迎,可所奏的乐曲竟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而这位"老佛爷"居然还"龙颜大悦"。当时有位曾经出使过英、法、俄诸国的外务部官员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对欢迎中国元首  相似文献   

11.
高剑 《小康》2004,(12)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基层官员 被称为"亲民之官",是天下治安之关 键。尽管在整个金字塔型的政权体系 中,"亲民之官"处于最底层,但由于数 量庞大,且直接面对民众,对民众的影 响最大、最直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 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相似文献   

12.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是古代对官员的起码要求。有的官员也许能做到"不爱钱",但未必能做到不好色。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在色贿、美人计面前,前仆后继倒下的官员,真是数不胜数。操守坚正,洁身自好,能不为女色所动,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
正宋代凡有入仕资格而候选于组织部门(吏部)的人,都要填写一份类似"干部履历"的文书。这些文书存在着年龄、身份、学历造假等问题,而且屡禁不绝。最常见的是年龄造假。科举入仕者自减年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其二,宋太祖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六十以内的举人,可以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恩科"。相反,众多通过"荫补"便可直接入仕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外交有没有"大战略"经常看到中国国内发表一些论述日本内政、外交有什么战略、有什么深远阴谋的文章,而日本学者、官员看后往往会苦笑说,日本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几乎都没有长远战略,正因为没有战略,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才会总是跟着别人跑,战后更是如此,否则也不会出现"失去的20年"(指1990年代以后的长期经济低迷),至今还走不出停滞的怪圈。中国从古代开始讲究战略,是否因此类推日本也有这样那样的战略?那么,日本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5.
勤政是古代官德的规范之一。在古代官场上对政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勤政,另一种是怠政,两者都有许多历史事实。鉴于官员勤政能给治国治政带来巨大积极影响,所以古代的思想家和开明官员都对勤政的含义及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论述。一、古代勤政的涵义勤政,在古代思想家、政...  相似文献   

16.
<正>"教",是中国古代上级官员对下属进行训诲指示的一种文体,上级官员通过"教"进行自上而下的告诫警示。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受封,遥领武乡侯,自辟僚属,开府治事。不久,领受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至此,诸葛亮全面掌握蜀国行政重权。执政过程中,诸葛亮多次下发教令,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教",可以窥其管理之道,感受其在领导行为上的经验和智慧,亦会对现代管理者带来一些启示。一、集思广益能听诤谏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2,(20):60
官员如果能自觉自律,不管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基本就没有风险。如果不自觉不自律,还很怕他律,那就会处处是陷阱、处处有风险。——新华社刊发评论文章《官员不自律,才会"高风险"》,对陕西"微笑局长"事件进行评论,认为官员之所以会成为高风险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思想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极为重视纲常名教的古代,主流思想观点虽然也强调要尊师重道,但更加强调主张具有一定民主平等色彩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无常师"等。这一点似乎也为政府所接受。所以,在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三纲"中,只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却没有"师为弟子刚"。古代连坐制度并不包括师生范畴,明朝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和当今的许多国家里,都有为高级官员建造官邸的做法。然而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许多国家,对"官邸"的使用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当值者入住,不当值就出。我国古代入住"官邸'的官员,一旦办理了退休或离去.不但要搬出官邸,以让位于新当值的官员使用,还要告老还乡,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安家银两到家乡去建造自己的私宅,颐享晚年。至于建造私宅的规模大小,应几套房、几出院落,国家慨不作明令规定.而是由个人因需而定。在酉方一些国家更是如此,人在其位入住官邸,人离其位立码搬出。入住与搬出成了自然的事。记得80年代笔者曾看…  相似文献   

20.
古代对官员私生活管得挺宽的:官员随便喝公酒、送公酒,会丢官;嫖娼一旦被察觉,永不录用;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的著作刊刻,然后搞摊派,人手一册,强买强卖,要被革职;到古玩铺坐坐,有雅贿之嫌,要被弹劾、免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