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加西莫多的“美”不是说“美”就美起来了的。人们见到他,唯恐避之不及,他数次搭救过的爱斯梅哈尔达明知他善良、正直、勇敢,但仍然没有爱上他,这是为什么?人们视某物“丑”或“美”,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生理好恶和传统习惯来判断的,外貌是人们审美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在加西莫多的时代,能调动更高的思维层次进行审美的人数微乎其微。于是,尽管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雨果看来),加西莫多有力量美、正直美和悲壮美等许多美的成份,但他仍然只有在九泉之下才能与心爱的人结为“百年之好”。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是“丑恶滑稽与典雅高尚”结合的典型形象,“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互相连锁,互相演绎”,达到了真正的“真实”,冲破了伪古典主义那种“好”则好上天,“坏”则坏透底;“美”则一切皆美,“丑”则一切皆丑的形而上学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2.
维克多·雨果是举世闻名的作家 ,也是一位修辞大家。本文对其《悲惨世界》( Les Mis rables,1 86 2 )和《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雨果写法 ],1 874)这两部小说的语言运用特色试作一些初步探讨。透过小说的摘录句例 ,我们将重点赏析雨果运用“反复”与“对照”修辞法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修辞效果。雨果在描写人物或事件时 ,不时运用“反复”修辞法 ,其中有的词语反复使用次数之多较之其他作家实在罕见 ,以至蔚为奇观。他借此大笔挥洒 ,语势滔滔 ,造成反复吟咏的强劲旋律和情感奔放的非凡气势 ,给文句谱就诗歌一般的强烈节奏感和令人…  相似文献   

3.
刘波 《法国研究》2006,(1):27-36
“矛盾修辞”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并使它们发生修辞上的联系。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比,而是使两个本来不可调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相互渗透,相互溶入,通过对两者的综合,用两者的合力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它不仅在美学方面体现出一种雄健的审美趣味,而且在揭示自然和精神的真相方面表现出一种道德上极端残忍的清醒。作为表现手法,“矛盾修辞”使表现不可表现的内容成为可能;作为思想方法,它把意识活动引向常情常理不能达到的深处;作为创造手段,它开辟了一个充满悖论的统一世界。波德莱尔在其创作中惯常使用“矛盾修辞”。对“矛盾修辞”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廓清波德莱尔倡导的“深层修辞”某些方面的内涵。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相比,波德莱尔通过“矛盾修辞”体现出来的美学理念无疑是一种深化和升华,它揭示深度的思想情感或思想情感的深度,凸显生活中固有的不可消解的矛盾和悖论,启发一种观照世事和人心的现代视角。  相似文献   

4.
许枫 《法国研究》2007,(2):38-46
1827年,年轻的雨果汇集了当时零星散在的戏剧美学观,在其为浪漫主义戏剧《克伦威尔》所写的序言中,系统提出了了浪漫主义的戏剧观。自此,雨果便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对其戏剧理论加以改进完善。37年之后,这位浪漫主义大师又在其理论专著《威廉·莎士比亚》中,对浪漫主义的戏剧美学理论重新进行了思考,进一步丰富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戏剧理论。本文拟对雨果1827年的戏剧观与其在《威廉·莎士比亚》中重新提出的有关戏剧理论进行初步的比较,从而揭示其戏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一谈起世界大诗人,人们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些名字:华兹华斯,海涅,雪莱,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雨果。在谈雨果时往往语焉不详,尽管文学史上说他是伟大诗人,但中国读者却几乎读不到他的诗作。中国读者对于作为小说家的雨果有了充分的了解,可是对作为浪漫派诗人的雨果却知之甚少。1985年,雨果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把这一年定为“雨果年”。在我国,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果诗选》(沈宝基译),接着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另  相似文献   

6.
对法国浪漫主义流派的研究,我国通常有一种极为普遍的观点:积极浪漫主义派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精神,其代表是维多克·雨果;“代表封建贵族反抗革命运动”的消极浪漫主义派,其代表则是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参考《辞海》“浪漫主义”条目)本文不准备探讨浪漫主义有否积极与消极之分,也不打算给雨果下结论;本文仅将这两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力于解读雨果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成功的艺术作品是永恒的,艺术的美在于它无从更臻完美。文章首先揭示了雨果艺术观的柏拉图主义倾向,并以此阐发雨果的“艺术是永恒不变的”观点。为了消除仍然存在的解读疑难,本文又在语言学的视角下为雨果的艺术观提供了—个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辩护。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日本和歌审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物哀”“幽玄”“余情”等传统的和歌美学理念进行赏析,将其中的美的元素一一呈现,通过欣赏诗人笔下丰富多彩的“月”的姿态略窥日本传统的和歌之美。  相似文献   

9.
雨果在序言中写道:“在这两卷里,一个灵魂在倾诉,一道死亡的深渊隔开了《往昔》和《今朝》。”如果说第一部分《往昔》是黎明的曙光、幸福的憧憬、甜密的爱情;那么第二部分《今朝》却表现了沉沉的黑夜、幻想的破灭、冰冷的死亡。第四章“献给女儿的诗,是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它象一首悲怆曲,表现了悲哀、痛苦、回忆和挣扎,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莱奥波蒂娜是雨果最喜爱的长女,她和夏尔·瓦格里心心相许,于1843年2月15日举行  相似文献   

10.
求索     
“哦深渊!潜心难究的谜。”打开雨果的诗集《静观集》的最后一章《在无限的边缘》,这种悲凉凄怆、落难英雄式的呼唤便会立即攫住读者的心。是在千仞高山之巅?还是在万丈深渊之底?是在远古洪荒之始?还是在末日审判之终?雨果这个感情丰富的诗人,精力充沛的战士,竟在这里叩响了玄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雨果和波德莱尔是法国最著名的两位诗人。雨果的诗歌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有如波涛翻滚的汪洋大海,好似天空轰鸣的雷声,又象进军的号角;波德莱尔的诗歌则精雕细凿,尖锐深刻,既如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又象炉火纯青的钢刀,刺到了人类尚未探测过的新领域;雨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如同他的社会经历一样,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赫尔岑所说:“小孩儿时候,再加上刚刚进入青年时期的两三年是生活中最充足的、最优美的、最属于我们的部分:它不知不觉地决定整个未来。”国内有关雨果的著述,对雨果从学校步入社会以后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作过较多评介,但对其青少年时代大都着墨不多,语焉不详。笔者希望本文对于深入  相似文献   

13.
狄德罗在美学方面有很多创见。在他所写的艺术批评、戏剧批评和一些专著里都谈到他的美学观点。虽然他的美学论点散见各处,缺少系统性,而且同他的创作实践不尽相符,但正如他所说,问题不在有无矛盾,而在作者“经常提到的是什么”。在美学方面,狄德罗经常提到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以及“对比关系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因而对美在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方面,用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作出了贡献,为美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为今人研究美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赵鸣 《法国研究》2014,(1):22-30
《美,这个怪念头》是反映法国当代哲学家朱利安在比较美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部作品,其中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东西方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在对中西最重要的理论著录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比较后,作者认为以不同方式建构的美学系统实际透露出的是两种文化在词源意义和哲学思维上的本质分歧。本文是在细读此书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分歧点进行的述评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雨果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至今仍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掘。在法国诗歌的发展史上,可以说,雨果起继往开来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的许多法国诗人都曾从他那里吸取过养料。他在诗的內容和形式上对法国诗乃至西方诗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他对史诗这个古老文学体裁的继承与创新。本文拟着眼于对《惩罚集》和《历代传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略述雨果史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考察了雨果17部重要诗集中所出现的同位语隐喻,讨论了它们在雨果诗作中变化的规律,它们与作品主题的相关性,它们的不同形式和这些形式与隐喻意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雨果诗歌里的功能。本文所讨论的17部诗集,收集了雨果从1818年至1878年整整六十年间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同位语隐喻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地与作品的创作年代有密切关系。在1850年以前写的诗中,平均约每1200行诗才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50年至1860年期间创作的诗中,平均约120行诗便出现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60年以后创作的诗中,平均约320行诗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位语隐喻的运用是雨果50年代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同位语隐喻在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剌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均大大高于在抒情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故本文作者提出,同位语喻的运用是雨果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的一大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雨果17部诗集中出现的同位语隐喻共包含10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赋予了隐喻某些特殊的意义。同位语隐喻在雨果诗歌中的作用,主要地不是在于它们的修辞功能,而在于它们的认知功能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的“对话”,在于艺术,又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与明代才子画家唐伯虎在一起对话,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火花?尽管在历史上,生活在同时代的两人相隔万里,根本无缘相见,但在今天,却有可能将这延绵五个多世纪的艺坛传奇实现。近日,亮相上海博物馆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国文学工作者二百多人,聚会长沙,交流研究雨果创作的学术成果。会上交流的论文有九十多篇。这恐怕是我国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一次研究雨果的学术盛会。会议成果,是很有出版价值的。可那时,不少出版社讲究盈利价值,出论文集,自然无利可图。但参加这次会议的漓江出版社编辑刘硕良同志,却当场拍板,欣然同意结集出版,这是很有勇气的。只有具  相似文献   

19.
张中 《法国研究》2013,(2):27-37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德勒兹声称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他所创制的诸如“块茎”、“机器”、“无器官身体”、“内在性平面”等概念都实际上源自于文学,或者说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德勒兹对于文学的诊断和批评,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从文学作品的气象万千的表象世界中看到了无限的“皱褶”和“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它们内在衬里的“自由”。在德勒兹那里,自由是一种运动,一种充满生成和差异的无限运动。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美学是一种自由的游牧美学——皱褶和碎片是它的两幅面容。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在给定的文章里,词与词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可以构成一个互相对立、互相联系、互相约束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即词汇场。譬如,“愤怒”、“高兴”、“悲伤”、“忧郁”、“兴奋”等互有联系或互为对立的词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关于心情的词汇场。而且,几个词汇场之间又是以一种或多种聚合方式紧密相联的,它们的聚合方式在整篇文章中常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分析词汇场及多个词汇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词汇在文本中的多重任务。在诗歌里,它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