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恩与公法     
苏章,字孺文,东汉顺帝时,因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而由武原县令擢升为冀州刺史。冀州所辖有个清河郡,其郡守是苏章的老朋友。不过,此太守来到清河郡后几乎没干过一件好事,他巧取豪夺,敲诈勒索,行贿索贿,贪赃枉法。百姓对他深恶痛绝,曾多次向前任刺史举报、告发,可前任刺史与该太守系一丘之貉,根本不予查处。于是,清河太守便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茶毒生灵,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时隔不久,清河郡的百姓听说新任刺史苏孺文为官清廉,执法如山,便又联名上书,控告清河太守的罪恶行径。太守闻知后,先是有些吃惊,转而又暗自庆幸,心想…  相似文献   

2.
检报 《政府法制》2012,(30):44-44
仓慈,三国时淮南人,曹魏太和年间任敦煌太守,安抚百姓、沟通西域,政绩卓著,深得敦煌以及西域各国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2,(6):49-49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二不”公。明朝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  相似文献   

4.
一钱太守 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在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谢绝最后因盛情难却,“每人选一大钱受之”。故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 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亲朋好友常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  相似文献   

5.
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败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再一种便是“精神贿赂”。留心观察,常见的精神贿赂大致有拍马屁、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几种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为政有方,带来百业兴旺,汉武帝闻知,传旨问政。行前文书问太守如何策应,太守把想好的“知人善任”、“赏罚严明”讲了一遍。文书摇头说:“使不得,你只能说北海的一切成就统归于皇上的英明就行了。”太守照此行事,武帝很高兴,便加官进爵。明代朱元璋钓鱼,半晌不见鱼儿上钩,十分烦恼,文人…  相似文献   

6.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打破了乡村惯有的宁静。来人一副衙门里当差的打扮,说起话来眉毛向上挑着,“你是沈周吗?太守有令,征召你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现在就跟我们走。”  相似文献   

7.
清廉诗采撷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一些置身仕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书写了不少颁廉、倡廉、警世、明志的“清廉诗”。《题一钱太守庙》的讽贪诗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操守清正,离任时,几位老人各赠银钱为他送行,刘宠只收每人一个大钱,出境即投入江中,从此得“一钱太守”的美称,该江因此得名“钱清江”。江边曾建有一钱太守庙。后人游此题诗赞颂刘宠的清廉,并讽刺以贪污受贿为能事的官吏。 刘宠英名举世传, 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路多能者, 也学先生拣大钱。 自居易的《三年为刺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中…  相似文献   

8.
《史记》载有“蒲鞭罚罪”的典故。汉桓帝时,南阳太守刘宽定了一条荒唐透顶的规定:“凡吏人有过,均以蒲鞭(用蒲草织的鞭子)挞之”。太守“仁治”至此,下属日益飞扬跋扈,把个好端端的南阳县弄得乌烟瘴气,刘宽也因此丢了头上的“乌纱帽”。一千多年来,“蒲鞭罚罪”的闹剧屡演不衰,时至今日,仍屡见不鲜。且看时下,我们的法规、文件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许多贪官纷纷落马,为人们所唾弃,但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在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而不自知。历史上,中国百姓一直敬仰、推崇清官。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他们注重操守,志向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不但自身清正、家风严谨,而且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现介绍古代清官廉吏的五则典故,以为当权者鉴。刘宠一钱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时郡内常遭水…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明31日,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视察常州法院工作时,对常州法院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打造“便利、有效、低成本”司法救济渠道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常州法院找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与常州法院实际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抓住了司法人民性的核心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喜庆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这副对联,是后人为颂扬东汉廉吏羊续而写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任南阳太守。那时上层社会腐败,送礼、行贿之风盛行。羊续为人正直清廉,对此深恶痛绝。他上任之后,决心改变风气,革除弊端。南阳郡有个府丞(地位仅次于太守),总想给太守羊续送礼,好久没有找到机会。后来,这个府丞得知,羊续的儿子要办喜事,心想太守将会大宴宾客,这可是送礼的大好时机。于是,他急忙赶到集市上,买了两条大鲤鱼,并用彩花和彩带结成的“喜”字装饰起来,于大喜之日,送到羊续家里。羊续谢绝道:“多谢府丞大驾光临!只因孩…  相似文献   

12.
近日偶翻史料,看到两则典故,颇为感慨。一则是,三国时期,陆绩任郁林太守。因其为政清廉,没有家私积蓄,调离时想到归舟太轻,恐难渡海,遂上岸取石压之。这些取压空船的石头极为平常,却被后人保存下来,命名为“廉石”,意在缅怀其廉洁,并昭示后人。另一则是,在广州西北角的石门有一泉,泉水清冽甘甜。汉代时,赴广州做官者,多要下马品尝。然而一旦上任,则多鱼肉乡里,贪赃枉法。百姓遂冠名“贪泉”,以告诫来者。石头和泉水,本来只是大自然中平淡无奇的东西,谈不上什么“廉”与“贪”。老百姓追寻古时为政者们的踪迹,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和独特的表达形…  相似文献   

13.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人,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后来升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县北)刺史。他的一个老朋友是清河太守,苏章在巡察时发现他有牟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于是就请他来举行酒宴,和他畅叙两人之间的友谊,显得很融洽。那个清河太守高兴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我却有两个天。”(他认为苏章一定能够包庇他的劣迹,所以向苏章表示感恩。)苏章说:“今晚苏孺文和老朋友一起饮酒,是由于私人情谊;明天冀州刺史审理案件,是为了秉公执法。”于是他举发、惩处了太守的罪行。于是,冀州人都知道苏章铁面无私,听到他  相似文献   

14.
刘同沫 《政府法制》2014,(11):25-25
令狐楚是唐代的大臣有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兖州太守。可就在他上任时,兖州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更为可恨的是,有些粮商还趁火打劫,哄抬米价,百姓苦不堪言。令狐楚对灾情早有耳闻,他必须先想办法平抑米价,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翻开《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一书,便知道百姓何以爱好官。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安置流民,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垦荒种粮,关爱百姓,广施仁政,新安由此大治理,人人安居,万众称颂;隋唐汪华"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所为皆在"靖民",被人称为"靖民之神";北宋绩溪县令苏辙倾力筑堤,治理水患,又在征用战马一事上体恤民力,减轻百姓负担;明朝许国为民请命,破除祖宗成法,徽州百姓不再长途跋涉运粮南京,人人称颂功德;清代泰宁知县胡之桢清查前任历年积案,百日之内完结二、三百起,监狱为之一空,乡人呼之"胡青天"……书中所载158名先贤,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刑侦基础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刑警支队积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刑事犯罪的新情况、新规律,以变制变,因地制宜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构建全市刑事侦查阵地控制网络,争取做到“耳聪目明”,把握与刑事犯罪斗争的主动权。遵循规律以变应变常州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以盗窃、抢劫、诈骗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多发,特别是盗窃案件占刑事发案的80%以上。20世纪90年代,已初步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常州百姓,其家庭的贵重物品主要以债券、金银首饰、小家电及助力车、摩托车为主。这类物品成了当时盗窃案件的主要袭击目标。针对犯  相似文献   

17.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实事。当选六安市人大代表两年多来,我处处关注与百姓相关的“小”事,随时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所需、所愿,从“小”事着眼,为民履职。  相似文献   

18.
邓攸(公元?-326年),字伯道,晋代平阳裹陵(今山西襄汾)人。东晋元帝(司马睿)任命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太守缺额,许多人都谋求这个职位。晋元帝都没有答应,后把吴郡太守的职位授给邓攸。 邓攸自载粮米到吴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禄,只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吴郡闹饥荒,百姓民不聊生。邓攸即上表请求赈济灾民,还没有得到恩准,就自行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朝廷禁省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騑慰劳饥民,观听邓攸的政事得失、好坏。这二个使者弹劾邓攸擅自开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已成为很多百姓心中的剧痛,2005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将没有很好地解决百姓住房问题作为自己“最痛心的事情”,价格地毯式的上涨成为2006年房市的主要特征。买不起房的广大百姓面对着继续上涨而且看不到“天花板“的房价显得是那么的无助。  相似文献   

20.
贺方 《公民与法治》2011,(18):32-32
2009年6月,江苏常州3名市民到北京反映问题,在乘坐公交车时,司机以“车上有上访人员”为由报警。2010年7月,常州警方“突然想起”几位市民在北京没有买1元钱的车票,便将其拘留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