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据是程序的灵魂,而质证作为审查证据真伪的程序制度,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这一规定几乎名存实亡。本文试图通过对质证内涵的理论探索及对我国质证制度的现实考察,揭示其弊端源由,并以权利义务平衡为基点对现行质证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论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及其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目前,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尚存认识上的分歧,诸多原因导致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流于形式,应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和证据效力,完善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程序的灵魂 ,质证制度不仅是证据运用的一项重要制度 ,而且是人民法院庭审阶段的关键环节。令人遗憾的是 ,其完善过程如此缓慢 ,几乎成为我国诉讼制度现代化的瓶颈。本文以律师诉讼中质证权为突破口 ,对我国质证制度进行尝试性的思考与设计。一、我国质证制度分析我国诉讼法关于质证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 ,甚至存在逻辑上的混淆与矛盾 ,以至于审判中各行其是 ,抑制了质证制度作用的发挥。1998年以来两院司法解释的相关领域有了重大突破 ,但总体看仍过于简单 ,我国质证制度趋势如下 :(一)质证主体范围扩大化。诸如民事诉讼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现状,结合司法鉴定实际经验和审判实践,针对鉴定人出庭难的原因,从改革现行鉴定体制、不出庭的例外情形、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及制裁措施、出庭的启动程序和通知制度、出庭程序规则设置及切实解决经济补偿和安全保障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闫海 《法学杂志》2000,(3):54-56
质证是诉讼程序的核心 ,但其制度的阙如成为我国诉讼制度现代化的瓶颈。本文以律师在诉讼中的质证权为突破口 ,在分析质证的内涵、归纳诉讼立法的趋势基础上 ,对律师质证权及其现实意义加以阐述 ,设计了权利运作的框架、视角、内容及限制领域 ,并提出亟待完善的若干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司法实践来看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质证制度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创立警察作证制度是完善刑事质证制度的重要措施。因为 ,从完善我国刑事质证的对象、内容以及方式来看 ,警察作证是其必然的要求。如果警察不能出庭作证 ,将会使质证的对象受到限制 ,被告人的质证权遭到削弱 ,质证的效率下降 ,质证的目标难以实现。相反 ,如果警察出庭作证 ,必将大力促进我国刑事质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控辩式的诉讼模式为取向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这种庭审方式中,控辩双方的当庭举证、质证成为庭审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庭质证流于形式,效果很差。本文拟就质证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所谓刑事诉讼中的质证,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互相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辩驳,  相似文献   

8.
论相对不起诉制度之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不起诉制度符合现代先进的司法理念,但由于制度设计存在不足,导致实践运作中出现一些弊端,其理论价值并未得到应有体现。从实务角度出发,针对相对不起诉制度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缺陷,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提出符合我国法律传统和社会理念的立法建议,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论再犯制度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再犯制度立法完善莫洪宪再犯是我国刑罚裁量中的从严处罚制度之一,也是重要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之一。正确认识再犯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科学地运用刑罚手段同再犯现象进行斗争,对于惩罚罪犯,降低重犯率,增强预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再犯的概念及特征再犯概念源...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质证制度应建立在程序正当和司法公正基础上。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如何,须经法院审查和当事人的互相质证,这是一种正当的程序保障,有助于体现诉讼的公正性。本文针对我国司法鉴定质证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完善质证制度若干问题探析□茆荣华质证,是当事人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对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公开的、直接的辩认和质疑,进而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项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累犯制度立法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轶 《法商研究》2006,23(3):26-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累犯的规定过于粗疏,这已严重影响了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我国累犯制度之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重构特别累犯制度,单位不是累犯的适格主体,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不构成累犯,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不构成累犯,对累犯可以适用假释,对累犯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罚。  相似文献   

13.
论律师风险代理制度立法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英 《中国司法》2002,(9):41-43
目前律师界纷纷推出风险代理的业务。所谓“风险代理”是指当事人不必事先支付律师服务费用,待代理事务成功后,当事人从所得财物或利益中提取协议所规定的比例支付酬金,如果败诉则无需支付。律师的这种收费方式在国外称胜诉酬金(ContingentFee)或附条件收费。我国1996年颁布的《律师法》中没有关于律师收费的规定,1997年国家计委和司法部联合颁布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无涉及胜诉酬金及风险代理机制的条款规定。从我国目前律师收费的实践来看,胜诉酬金制度或曰风险代理制度的实行已相当普遍,由于胜诉酬金制或…  相似文献   

14.
库藏股制度在国外已实施多年,但对我国来说,属一项崭新的制度.目前国外立法趋势是对公司实施库藏股制度逐步放宽,我国新公司法也一改过去公司买回自己股份后必须立即注销的规定,给库藏股制度开了一条路.库藏股制度虽能满足公司稳定股价、防御并购、调度资金等多方面的需求,然有关的脱法行为如内幕交易、操纵股价、交叉持股及债权人权益保障是否充分等问题,都有可能时时发生.故库藏股制度的相关规范是否完善就尤为重要.我国库藏股制度应从库藏股股东权益、脱法行为的防止、违法买回股份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死缓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缓制度在我国当前形式下具有不可或缺性。但现行死缓制度还存在如下缺陷:死缓的适用条件本身过于模糊;以死缓执行期间的故意犯罪作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不合理;对于死缓执行期间有无一般立功表现同等对待不合理;对于死缓犯在死缓执行期间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未作规定;关于死缓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时间未明确规定;对于死缓犯的减刑、假释问题,发现漏罪的情况如何处理也未作规定。为此,提出如下立法完善建议:明确规定死缓适用的实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的范围;将死缓改判死刑立即执行的条件——故意犯罪作出严格限制;针对有无一般立功表现进行区别对待;对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作出合理规定;明确界定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时间;将死缓犯的减刑、假释纳入刑法规定当中;立法明确规定死缓执行期间发现漏罪情形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论侦查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美君 《中国检察官》2006,(12):42-44,78
检察理论前沿中的季美君的文章内容提要如下:刑事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早已为人们所关注,身为专门的法律监督部门的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对侦查过程中的违法现象的监督,这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话题.检察机关对侦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多的逮捕问题以及民愤最大的刑讯逼供问题监督乏力入手,来改变侦诉关系观念,完善侦查监督制度,应从四方面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7.
首先,我国应当确立直接审判原则和言词审判原则为我国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可以规定:(一)一切证据都必须经过当庭查证才能采信作为定案的根据。(二)对出庭的证人、被害人、鉴定人等必须当庭询问、被询问者必须当庭如实陈述,不能拒不陈述或作虚假的陈述。当庭拒不陈述的,其在庭前所作的陈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并可以采取措施予以处罚,如罚款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化加剧,许多大型集团或组织的一些行为往往影响着众多的个体,如何采取制度设计手段来达到解决多数人争议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部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用以解决多数人纠纷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实践中存在操作不一的做法及其价值存在失效的危险,本文将结合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其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2006年8月我国出台了新的破产法,该法将于2007年6月实施。本文主要对将于2007年实施的破产法和1986年颁布的破产法进行比较,通过研究我国破产和解程序的相关内容,从而总结出新破产法在破产和解制度具体程序上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是一种较新的登记模式,本文界定了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概念,明确了其法律意义,并对我国现有预告登记制度的适用范围,法律效力、程序保障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对预告登记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