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批林批孔"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一场十分奇特而又十分普遍的群众性运动,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除了长期以来毛泽东阶级斗争观点的延续和其他一些现实的社会因素以外,还包括由此导致的他长期以来对儒、法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和秦始皇历史地位的片面理解,这也是"批林批孔"运动与"文革"时期其他历次群众运动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拟对毛泽东对儒法思想理解的变化与他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评法批儒"是"批林批孔"运动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如果说"批林批孔"运动是"文革"末期一次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动乱",那么"评法批儒"则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次特殊时期的灾难.从学术史的视角审视这场打着学术旗号的所谓"学术"研究,尽管相关的研究不无涉及,然大都是点到为止,而且大多是在"批林批孔"题下作一般的述论.因此,对"评法批儒"运动的起源与变迁进行学术史的分析,一则可见这一特殊时期"学术"是如何被亵渎,二则可见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学术操作如何失范.  相似文献   

3.
"一打三反"运动源于1970年中央发出的三个文件,即<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它是"文革"中深入"斗、批、改"的一个重要措施,打击了一些反革命分子和各类犯罪分子.但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在贯彻"公安六条"和许多地区一派掌权的情况下,也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阴谋的需要,借机在美术界掀起了所谓的批"黑画"运动,声称要反击所谓"美术领域黑线回潮的复辟逆流".这些批判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歪曲篡改,十分荒唐可笑.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对"文革"发动原因的看法众说纷纭.金春明先生曾将之归纳为"阶级斗争必然说"、"党内权力斗争总爆发说"、"‘左’倾思潮恶性发展说"①等十多类,其中"党内权力斗争总爆发说"是港台和西方学者比较流行的说法,而毛泽东同刘少奇权力斗争导致"文革"发生的说法(以下简称"毛、刘权力斗争说")又是"党内权力斗争总爆发说"中比较典型的观点.国内学者对这一观点曾作过深刻批驳,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7.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0):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场全民性的社会大运动。“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则演绎了这场运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本文用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从群体的“人”、领袖的“人”和真正的“人”三方面分析“文革”中群体、领袖和个人之间的内在互动及相关原因,以便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解构“文革”时代,去感估“文革”一代。  相似文献   

9.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06,(6):36-38,41
自1967年8月30日,王力、关锋被"打倒"后,在近40年的时间里关于他们的书籍和文章中,在谈到错误和罪行时,几乎无一不说他们鼓吹"揪军内一小撮"."揪军内一小撮",也确实是他们被"打倒"(确切地说是被"抛出")的根据之一.然而,"揪军内一小撮"究竟是怎么回事?其来龙去脉怎样?这是研究"文革"需要探讨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批林批孔"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批林批孔",顾名思义,就是批林彪和孔丘的.可是,江青一伙却在"批林批孔"问题上只虚晃一枪,矛头直指周恩来.这是他们覆灭前一次疯狂的表演.  相似文献   

11.
我在1966年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07,(11):19-22
在1967年1月给江青当秘书前,我是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或称办事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被选作江青的秘书,除了家庭出身好和社会关系简单外,大概在"文革"中的表现也是一个原因.本文拟谈谈1966年我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这场20世纪中外罕见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历史话题,也是学术界长期的研究热点。而对于“文革”起因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深化国史和“文革”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当今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亦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思想解放和对苏欧剧变的反思,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文革”的起因。本文拟将20多年来学术界对“文革”起因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产生与社会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群众组织从其产生直至消亡自始至终制约着"文革"的发展过程。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这场运动加以审视,力图说明"文革"时期群众组织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心态基础。探究"文革"时期广大民众参加组织所蕴含价值取向的心理特征,对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国民有着深刻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史学界开启了“文革”历史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阶段的“资政史学”,中经1990年代转型阶段的“求真史学”,再至21世纪头10年拓展阶段向“总体史学”的转向,近30年来“文革”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动.其史学研究的最初动力源于历史决议的推动,但进一步的拓展则有赖于史学界对当代历史的深刻内省以及改变中外研究不对称格局的愿望.考察“文革”史学的课题,其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是“文革”的定性、起源、历史叙事和评价.正视研究断层现象,提升方法论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真实记忆,是当下推进“文革”史学健康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涤生 《党史纵横》2005,(11):51-53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文革"前,山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基本上是健康的;"文革"中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这一运动毕竟是一场在党的领导下以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为目的的农业生产运动,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过大量的由群众组织创办的各色小报,简称"文革小报"。"文革小报"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尤其是在研究地方"文革史"上,"文革小报"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通过"文革小报"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触摸到"文革史"中的"地方感觉",既可探究"文革史"中下层历史叙事与上层历史叙事的互动性,也可探究"文革"地方史的分层结构,从而在以地方史的基础上把握"文革"的总体史样态,使人们在认知历史的基础上,达到最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评价,各方面的看法存在分歧。"文革"对广交会的破坏性影响,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武斗和串连与群众运动,几乎使得广交会无法举办;其次,高潮迭起的"毛泽东思想"宣传运动,干扰了交易业务的开展;而对展品和出口商品的限制,可谓是对广交会更为持久的破坏。从广交会的个案来看,"文革"对中国经济特别对外贸易的破坏是严重的,但广交会仍能连续举办而不致中断,其中既有经济领域的共性,也可见广交会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几个高中学生谈得很投机,决定办一份铅印小报,<中学文革报>问世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少年中首先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6月出现于北京.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20.
韦朋 《实践》2009,(9):50-51
内蒙古电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文革"前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虽然在"文革"中以及"文革"结束社会转型时期有过挫折,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迎来了内蒙古电影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