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发展经济铸牢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使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实,认真分析、处理经济发展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创新对口支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实践》2021,(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文中提到,"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必须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而考古学特别是边疆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发展,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各项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逐步全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回顾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与成就,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强化各民族国家认同感,二是要持续巩固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要将党建贯穿民族工作的始终。新时代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继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完善民族工作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回首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力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彰显出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要求。100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经验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已经成为全党共同遵循的精神意志和实践指南。党员干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价值维度上来看,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其在思想上、行动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认同维度上来看,通过“五个认同”的凝聚,可以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从实践维度上来看,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将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坚持“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能够使党员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于心、落于行,进而使理性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7.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行动,只有在各民族的广泛实践中得以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各民族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通过活动融入、教育引导、大众宣讲、资源转化、机制保障等实践路径,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助于引导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  相似文献   

8.
秦健  芦洁 《学习论坛》2023,(2):106-1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走向,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遵循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凝练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民族身份的认同、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根本政治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物质保障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心理基石是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张京泽 《党建》2021,(10):17-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四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因国情而立、为党而兴,在新的征程中,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尤其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正确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在目的、原理和路径三个层面相互策应、一体关联、综合生成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原理层面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一体同构的合理性互证,加强系统意识及落实各类举措协同、依法、长期推进是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朱碧波 《探索》2022,(3):73-8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由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难以绕开的现实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导向是各民族共富共享,它充盈着中华文明济世安民的弱势关怀、均衡发展的空间正义和文化赓续的集群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体系格局是各民族共建共治,涉及激活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原则是和合共生,强调立足各民族的共生共在,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本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注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层面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1,(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由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经历了培育、形成和铸牢的过程。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生命线”的维持和守护,要以“主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作为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民族成员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像石榴籽那般紧密拥抱、难以割裂、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一件易事,而是一项时间较长、过程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基本性质、科学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及方法、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指向了三大“基本问题”,即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问题,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和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点;“新的历史性共同体”则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状况的过高估计。将这两种共同体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涵差异,有助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尊重人类社会与民族发展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其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尤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结合新疆民俗事象,又可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两个特征出发,以认知上深入了解、情感上深层接纳、意志上深刻浸润、行为上深远传承解读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要义,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阐释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旨归,以践行中国方案的顶层设计、运用中国智慧的教育固基和发挥中国力量的多方强化论证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之,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疆民俗阐释并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生动实践均能有所充实、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相似文献   

17.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一环,是治边稳疆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文化润疆就是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功能,实现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体认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认,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文化润疆需要打好组合拳,既要“润物无声”,又要“掷地有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塑造力,通过讲好新疆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厚植爱国爱疆的情怀,形成文化合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两个共同"目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础;巩固"三个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严厉打击"三股势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天羽 《当代贵州》2022,(46):60-61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至关重要。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把中华各民族凝聚好,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李锐  姜占新 《实践》2021,(4):25-2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