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抓手。全面准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运用社会工程哲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我国发展实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打造不同领域共同发力的共同富裕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工程推进体系,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何敬文 《探索》2005,1(5):4-10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曾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对其进行过直接、集中的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长期以来,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文本一直没有主要矛盾的内容,很少有人直接从人民内部主要矛盾角度触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问题,这除了我们党直接、集中探索人民内部主要矛盾中断原因外,主要与未厘清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相关研究视域狭窄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有关。尽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结果,归根到底也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这个惟一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新社会主义观的生动体现和展现.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而必须时刻牢记的最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人类历史,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就是历史主体身份的具体化.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过程中,针对革命和生产力发展这两个动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和发展两个视域.与此相对应,历史的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基本国情,相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谋求更高水平、更加充分、更为均衡的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阐明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①生产力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源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范式:③群众史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建构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维视角;④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以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8.
陈中立 《唯实》2000,(1):3-6
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命力。 恩格斯称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①。这就是说,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和学说的,马克思并非第一人。马克思只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时,强调了其中的两点:第一点就是他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点就是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尔后…  相似文献   

9.
民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民生问题入手开始发生思想转变,从而形成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民生作为基础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民生"是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和标志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根本要求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分工范畴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晶 《唯实》2008,(7):29-3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重要活动——生产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工”范畴是《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分工,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现实之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确把握、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分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四个历史时期,探索和解决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百年把握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三个启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伊始,一度被冷落的唯物史观似乎又成为热门话题。这首先要归功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伟大文献。其中,无论对历史的概括、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完整阐述,处处闪烁着唯物史观的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富含深刻的哲学寓意,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现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内蕴,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究分析问题的典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梦提出的客观必然性、中国梦独特的核心内涵、实现中国梦需要的精神支撑和主体力量,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而且有助于我们在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的基础上,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李键 《党史文苑》2009,(12):35-37,45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建立在唯物吏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它在开辟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视域,确定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肯定在实践维度上意识的主导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地位和实现唯物史观研究从实然模式向应然模式的转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阶级斗争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必须重视,同时又不能把唯物史观归结为阶级斗争史观。唯物史观在本质上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为基础的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观。文章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并不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的直接的动力;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并非始终是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一个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解决后并非立即出现另一个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和事爱者,人民群众作为利益主体,应当享有社会利益.同时也应当享有私人利益,只有从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中,才能科学把握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理论、体制、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尤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基础,对它的不断创新更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它在开辟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视域,确定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肯定在实践维度上意识的主导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地位和实现唯物史观研究从实然模式向应然模式的转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立论基础的科学理论。党的政治建设生发于我们党近百年的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又指导党的建设实践进一步推进,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实践观;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整体思维,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观;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坚持站稳人民政治立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依靠人民、落脚于人民,彰显了人民史观。  相似文献   

20.
崔剑齐 《世纪桥》2014,(5):52-53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清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的哲学信仰,揭露了当时德国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观上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