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当年,拉萨尔把公平分配写入《哥达纲领》时,遭到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说:“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2页)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哥达纲领》中的“公平的分配”的批判,对于如何理解今天的公平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必须肯定,马克思当时对于拉萨尔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政党,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时期大讲什么经济上的“公平的分配”是十分错误的和有害的。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3.
王广 《探索》2006,3(3):117-1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深刻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所主张的劳动所有权理论和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在分配问题上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囿于正义、公平等政治哲学范畴,而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4.
常宗耀  关玲永 《探索》2012,(6):177-182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合目的性思想。在他们看来,公平与合理的价值追求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的应该是"价值第一"的合目的性思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合目的性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晚年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遒劲的笔意,于1875年抱病写就《哥达纲领批判》,这是马克思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青涩到成熟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意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形成。其中,《哥达纲领批判》有关"过渡时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关于正义问题的阐释确实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正义思想。《哥达纲领批判》较为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正义尤其是分配正义问题的基本思想。本文立足于这一经典文本,从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前提、核心观点、实现途径等内容展开的逐条批判中,深入挖掘马克思本人的分配正义思想,并进一步揭示其具有的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阐明无产阶级国家作用和演变、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文献,是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哥达纲领批判》的汉译文在《先驱》创刊号上部分问世,译者为重远(邓中夏),是《哥达纲领批判》百年汉译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本文通过文本考释,旨在探析邓中夏译文的译介动因、传播特色及其与2012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哥达纲领批判》译本的对比,以此深入理解该译文在《哥达纲领批判》汉译传播史中的重要价值,并对新的时代背景下溯源《哥达纲领批判》百年译介传播脉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哥达纲领批判》第一章第三节思考题解答张大军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按劳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获得,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反复阐述的一个基本思想。由于在这个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还...  相似文献   

9.
张超 《奋斗》2014,(11):60-62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1875年4月至5月间撰写的一部划时代的科学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国工人运动中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起草的纲领的批判。该纲领在哥达城通过,故称为《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通过对渗透进德国工人党纲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尖锐批判,阐明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家学说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光辉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论及未来新社会的分配制度时,着重阐述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确立。 首先,马克恩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他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划分了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指明共产主义建设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致,不可一蹴而就。《哥达纲领批判》对我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现阶段基本国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许多理论界人士一直认为,按劳分配同劳动力商品化是互不相容的。其实,按劳分配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劳动力商品化的规定。一、两种生产条件的所有者不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劳动力商品化的规定首先表现在,马克思实际上承认两种生产条件的所有权将分属于社会和个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  相似文献   

13.
周琬 《求实》2007,42(7):4-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关系、区别、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对该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其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制度体系.其中蕴涵着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150年前.德国人拉萨尔曾抛开所有制问题.单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并把这一思想写入《哥达纲领》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评.认为应该超越分配问题.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配方式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基本特征,也为分配方式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若干认识。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此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他指出,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社  相似文献   

16.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平等思想的集中表达。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讨论了两种前后相继的平等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平等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按需分配的平等,宣示了平等具有高低不同的位阶,即平等不是共时态静止不变的,而是历时态不断演进的。通过批评按劳分配平等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阐明了他对平等的根本信念,认为平等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最终消灭阶级;平等必须超越自我所有原则并反对天赋的应得;等等。马克思相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所能拥有的平等将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最终达到人类平等的理想范型和完满状态,即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结果平等。  相似文献   

17.
一次重要的探索──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林克建国以后,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毛泽东多次倡导领导干部要多学一点政治经济学,他自己率先身体力行。50年代中期以后,他在同我学英语时就读过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英译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也不断深化。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开始探讨未来社会形态到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完成,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我认为这个理论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主义原理》等书中所阐述的思想,表明他们已初步看到未来社会发展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1849年至1867年,马克思从经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7):18-18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曾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国家帮助”论调进行了批驳。指出:纲领中所提到的“自由国家”不过是一个缺乏社会历史根基的空泛概念;未提供任何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可资利用的条件;“铁的工资规律”与“废除工资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言语矛盾;在劳动人民的监督下由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论调隐含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消磨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拉萨尔主义的理论用意。马克思对这一论调的批判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在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度,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身解放,决不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施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