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时期开始,最早由羌人居住的河湟地区开始有中原先民进入。在长达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之后,这一地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成为中原文化西渐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提供给当代民族和区域文化发展的研究以诸多启示。本文沿着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探寻河湟流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是纵古至今的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的汉化就是其中的典型段落。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内迁胡族统治者在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为适应本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不断汉化,缩短了胡族和中原汉族的距离,加速其社会进步的进程,进而也奠定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腾冲县虽然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却是中原文化。戍边而来的腾冲先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经年累月,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腾越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腾越文化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但追根溯源,以“和顺和谐、内和外顺”为核心的和顺文化一直是腾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撑。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弘扬和顺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和顺文化为支撑,把和顺文化的理念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腾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交往愈加频繁,在碰撞与融合中,楚国文化既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又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法存在于社会之中,没有法律基础的社会是混乱无序的,而法律规则的真正落实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予以润泽和保育。中原经济区法治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在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构建法治区域与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秦王朝后,于公元前218年调集50万大军发动了对岭南的军事行动,经过近四年"不解甲驰弩"的艰苦征战,于公元前214年统一西瓯、骆越聚居的岭南地区。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驻守岭南的秦旧将赵佗乘机据关自守,建立"南越国"政权。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调集20万大军南征,一举平定了"南越国"政权,岭南复归统一。从此,今广西地区开始纳入国家统一开发格局之中。秦汉王朝不仅留下重兵戍守岭南,推行"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政策,以维护岭南社会稳定,而且实行重农和鼓励垦种政策,采取徙民南居、输入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开辟水陆通道等措施,有力推进了广西的开发,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正确的科技观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心之一.但是,目前河南仍存在科技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知识产权观念相对薄弱,人才资源相对紧缺,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等问题,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即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深知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涵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在面临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更有必要坚持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即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深知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含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在面临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更有必要坚持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高扬着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蕴涵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昭示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通过开展中原优秀文化精神的推介和宣传、建设具有河南区位特点的精神文明、展现河南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等活动,使民族精神真正成为一面文化旗帜,增强全省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进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形象这一介质使中原传统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当前,培育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历史文化形象培育与传播体系构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上古时期,位于豫南的泌阳地方属于荆楚文化类型。中古以后,随着中原王朝国家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和渗透,特别是明清时期移民的介入、商业的活跃,南北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空前加强,泌阳固有文化归属所形成的地方性逐渐受到冲击和否定,表现出向中原文化归依、融合的趋向和特点。受其地貌所决定,天然地表现出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或为依托其上的神灵和传说,或为通染性灵的隽永诗章。客观地对众多传说的生成加以考实,均应归入荒诞无稽者流。然它们一旦成为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构成部分,便可演化成为一种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膜拜神灵的文化现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产生恒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建设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是历史和现实赋予郑州的重大责任和伟大使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郑州抢抓发展机遇,建设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延续文明、创新发展、充分挖掘华夏历史文明的优秀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题中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原崛起,必须深挖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省目标,为中原崛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是既体现中原文化特质又独具华南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客家先民坚韧果敢、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在一次次大规模的转徙过程中,客家山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究其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求变求新。客家山歌在主题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与《诗经》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彰显着中原文化特质,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而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导向、纽带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1759年清代统一新疆后,为加强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统辖,针对新疆特有的民族、宗教与文化,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回疆则例》,它是一部涵盖行政、军事、宗教事务管理、经济贸易管理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性法规。《钦定回疆则例》以遵循国家法制统一、因俗而制、适时修例为立法原则,在适用对象、性质、内容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在清朝统治新疆时期为边疆稳定、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是河南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对待的客观现实。只有对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有准确的评估,对中原文化所具备的关键特点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把中原文化的科学开发奠基于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干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它的基本特点在于类型多样、空间广布、群体覆盖、精神传承和稳定开放。这是中原文化核心竞争力之关键所在,也是与时俱进地开发中原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这四大方面的创新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内容维度;坚持中华民族奋斗基点与创新自信、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统一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方法维度;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与以人为本的人才观的统一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实践维度。三个维度逻辑严密,集科学性与指导性于一体,其对于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