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现实的人”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历史观赖以成立的真正历史基石,即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从而确立了人的真实存在。“现实的人”的理论同时又体现了人在一定历史现实中的制约性,人既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又要面对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唯有此,才是“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最终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界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算是其中突出性的代表。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编译出版情况的基础上,对文本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从基本阐释、深层内涵、实现条件和途径以及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剖析,以求对当今时代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意蕴,如未来社会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随着社会占有性质的根本改变,私有制将消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等。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相关论述,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中对“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之上的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重新阅读和深入研究《形态》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显现了丰富的幸福观思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者幸福的深切关注。幸福的本质是自由的劳动,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在以往的社会历史中,由于劳动的不自由,分工和私有制构成了幸福的障碍,导致了劳动者悲惨不幸的生活。只有在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劳动的自发性和被迫性,实现劳动的自觉和自由,劳动者也才能真正实现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其意识形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始终以利益为基础,利益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性的范畴,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消亡的最根本原因。从利益观的角度考察意识形态,对于我们认清外部"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论述了精神生产的现实前提、科学内涵、基本特点、价值功能等重要理论观点,认为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召开2016年年会,与会代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典文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会议聚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是一次国内学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认真检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5,(9)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秩序变迁的内在规律,指出了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里,由自发分工和私有制导致的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是产生异化秩序的主要原因。国家是人们共同利益或普遍利益的虚幻代表,目的是把社会秩序控制在统治所需要的范围内。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共产主义的内在本质和特征,为构建公正和谐的人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制度和社会条件,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中仍存在失序或无序现象。《形态》中的光辉思想能为面向中国问题,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新秩序提供宝贵的指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徐月娥 《世纪桥》2008,(11):66-66,68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思辩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唯物历史观是由前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运动规律,共产主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批判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批判的前奏。马克思是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引出“现代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从而拨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迷雾,科学论述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占有重的历史地位。生产力概念、外延、构成素以及相关范畴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问题和蕴含价值,科学认识生产力理论以及用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立强 《世纪桥》2009,(1):93-94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