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贯穿于习近平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论述的始终,是习近平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在对营商环境中市场与政府关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统筹国内与涉外法治建设等关键问题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和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营商环境建构与优化最根本、最长久的保障路径。目前,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诚信政府制度建设缺位、营商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区域间司法壁垒严重、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客观问题。为此,应发挥政府机关主力军作用,并坚持司法改革为主线,通过以“信用善治”理念建构诚信政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革新司法联动模式以及创新智慧司法等路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期解放生产力,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赵守东 《奋斗》2022,(9):51-52
<正>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并明确要求黑龙江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前,兵团通过健全营商制度体系、以法治方式推动改革、不断提高法治治理水平等举措,法治化营商环境稳步建立。但受制于历史因素和发展水平,在法治化规则体系建设、依法行政、法治理念贯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打造健康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文明公正的执法环境、公正阳光便民的司法环境、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进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兵团投资兴业,推动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6,(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把法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我们"建设法治黑龙江、营造发展好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牢固树立法治化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的意识;明确法治化环境的两个评价标准,即"公权受到法律制约"和"私权得到法律保护";充分认清现存法治化环境问题对自由竞争、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破坏性。其次,要把法治黑龙江建设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协商民主需要法治的支撑才能持续。法治是一种硬性的制度规定和强制的行动要求,能够为协商民主程序的运行提供法治的规范,为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法治的保障。通过法治化洗礼的协商民主制度才能持续发展。因此,协商民主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就是法治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为我国协商民主的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法治道路基础、法治理论指引、法治体系规范和法治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3月27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在沈阳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出席会议并作工作部署。会议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来抓,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不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外界对辽宁的预期不断改善。当前,  相似文献   

8.
2019年3月1日,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的《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中要求"营商环境不优问题采取法治方式来化解"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迈进了法治轨道。《条例》的颁布,将深入推动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根本性改善和优化,为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对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制度设计,也需要自觉的社会实践。鼓励投资兴业,维护交易安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推进商事立法科学化,是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前提。立法不科学会束缚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阻碍企业创新。应抓紧编纂民法典,在此基础上重视商事立法,完善确认商事主  相似文献   

10.
贺安杰 《学习导报》2011,(19):11-13
《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是我省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推动我省法治建设进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纲要》一方面把规范约束公共权力作为重点,同时又把法治建设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推动和保障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各领域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归纳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诉求,探究法治诉求解决路径,力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模式架构方案,为东北地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学术界对法治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关于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的观点,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学术界对我国法治化道路问胚的研究刚刚起步,尚不够深入。笔者认为,我国法治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换言之,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直接关系着我国法治化的性质及进度。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治国之利器,也是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良方。中国在网络政治参与法律监管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距法治化尚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发挥立法对网络治理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规范网络执法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网络治理工作;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使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强网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网络政治参与法治化治理提供组织人才支撑;注重道德治理,促进法治与德治互动共进。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振兴,优化发展环境很重要。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法治化环境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特别是对我省来说,要实现法治化环境的不断优化,只有从加强日常法治教育入手,不断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文化、创新法治理论、形成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法,才能提高法治软实力,为龙江全面振兴营造良好法治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2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和关于上海市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李永亮 《奋斗》2023,(9):38-40
<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更加完善的阶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法治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力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其主要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纠纷和疑难问题,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开创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的良法善治崭新局面。一、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变化当下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从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体上来看,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200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实施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伟大工程。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整治农村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法治,充分发挥法治引导、规范和保障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法治  相似文献   

19.
法治营商环境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检察机关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在构建法治营商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侵害企业合法利益的犯罪、不良司法环境以及行政执法的乱象,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侵害企业合法利益的犯罪的基础之上,创新运用检察权,改进粗放的办案方式和理念,增强对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监督力度,进而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0.
魏春明 《求实》2004,22(12):77-79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后 ,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依法执政突出执政活动的法治化 ,要求执政党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执掌国家政权 ,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执政党的活动 ,实现执政地位法治化、执政权限法治化、执政程序法治化、执政监督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