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红蕾  邹永宁 《党建》2021,(9):49-50
湖北省武汉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聚焦青少年群体,着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按照"大思政课"思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2.
顾娟娟 《世纪桥》2024,(2):51-53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学,高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法治意识、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文章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引入思政课堂入手,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贾钢涛 《前线》2022,(12):53-56
高质量开设思政课是“国之大者”,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开设思政课关键在于抓好认识、内容、效果三个重要环节。夯基固本、抓好课程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集体备课,引育并举、建强教师队伍,深耕课堂、打造一流“金课”,切实发挥好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是高质量开设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梦想、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当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们要善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教育"大课堂"是思政教育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思政教育"大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全员育人,"人"是关键,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关系。因此,在广泛探究思政课建设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既是对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鲜明特色。要厘清“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明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而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是筑牢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推进党史元素融入思政课,需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准确把握党史知识与深入挖掘党史元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高校实际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把握整体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挖掘党史元素,丰富党史资源,不断推动党史进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在高校思政课堂担当起立德树人使命,精心引导栽培青年学子茁壮成长,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不懈的追求、永远的课题。一、以真理的力量感召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要侧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底气和现实指导,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落实"三个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四个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机理与现实路径。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定位与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连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性质模糊、教学过程管理不足、评估考核实效不高、教学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课程建设专门化、课程组织规范化、课程评估全面化、保障机制体系化等方向发展,以期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诚  柳宁 《党史纵览》2022,(10):46-47
<正>路丙辉,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党的二十大代表。30年间,他坚守思政讲台,用心用情上好思政课,使思政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信仰课”“人生课”,被教育部选为“最美思政课教师”。独创“丙辉漫谈”化身指路明灯“学生的需要就是我工作的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路丙辉独创提问式教学、场景式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21,(11)
正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谈到思政课这个课题,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理念,强调的是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更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社会大课堂、跟随时代大发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思政课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相似文献   

13.
廖茂怡 《世纪桥》2023,(8):44-46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思政课”与讲好中国故事在时代化、现实性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追求。民办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自身办学特性导致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还存在办学模式“功利化”、教师能力不足、内容与实践脱轨等问题,削弱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讲好中国故事工作建设的组织领导、优化民办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故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来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和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塑造坚韧品格、提升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应当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把握教学重点、拓展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发挥社会大课堂和校园文化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光荣传统、龄续红色血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陈斌 《世纪桥》2023,(11):63-65
构建“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举措,以“大思政课”为主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增强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内涵,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路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原则,必须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场域维度把握教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探讨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理路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前提基础在于二者在属性特质、目标价值、方向进路方面的高度契合。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在于以中华文化为媒介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要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为关键点,使中华文化以德育资源形式融入育人的各个场域、不同平台与多元主体。  相似文献   

17.
“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共产党人防微杜 渐、抗击腐败的锐利武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完成好两大历史性课题。必须教育 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继续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深刻理解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高校“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学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进一步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做好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实现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功夫。本文是作者关于提高新形式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唐晓红 《世纪桥》2024,(5):70-72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大思政”概念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移动”思政课堂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水平、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出发,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构建高职院校“移动”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是: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过程管理、优化评价体系。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