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方 《民主》2009,(6):6-8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盛都伴随着文化的强力发展。可以说,文化创新不仅关系纠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中华文化已深深地融进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署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眼光     
《党政论坛》2008,(10):1-1
党的十七大基于“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之大势,号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意味着在新世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中全会再次向全党提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见《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9日)这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位优势周克庸在文化建设方面,以企业为本位的文化具有以下多种优势。一、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主体”整合“主体”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规定性加以区别的概念。例如,“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阶层、阶级、民族、国家或其它各种区域、政治、经济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6.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前几年颇为流行的说法。这一说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过对其“发明权”的争论。其实是大可不必争发明权的!因为,这一理念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片面的,甚至也可以认为是不及格的。为什么不可以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唱戏呢?经济是基础,这是尽人皆知的理论常识“。基础”不就是“搭台”的同义语吗?社会早该进展到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了。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强。我们不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吗?学习什么?主要是指学习文化。我们不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列宁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不用说,更离不开文化,尤其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的窗口,也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交往的桥梁。中国有着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需要让世界了解,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迈向21世纪的豪情壮志也需要让世界了解,9月1日至1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正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文化周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享有世界文化之都的巴黎举行,堪称“天作之合”。教科文组织是最权威的国际文化机构,其宗旨之一就是广泛传播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拥有5000年古老文化的中…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乃至更远的古代,中原文明的范围很小,就是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南北部这么大,四周有很多异族国家或部落,犬牙交错地相处着。史书对于这些异族,不是以文化或种族来划分,而是以他们相对于中原的方位来称呼,东方的全叫“夷”,西方的全叫“戎”,南方的全是“蛮”,北方的都叫“狄”,比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枝繁叶茂的“文化大家族”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实现温饱直逼小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品位、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就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首次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为响应这一号召,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健 《理论导刊》2001,(6):33-34
邓小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构想通过“一国两制”的形式提了出来,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事物。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中国特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提出来并成功地运用,除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外,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识基础,而这种文化意识基础主要通过邓小…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0,(14):25-25
2010年是世界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逐渐走出的一年。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将是世界经济重整的十年。与此相应,世界文化格局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既成事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态势下,各自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不仅是世界文化发展应有的价值理性,而且正在成为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声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4.
唐新同志:上次我们谈到关于“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的问题。你来信说,在“四有”教育中,理想教育尤为重要,而难度也比较高。你认为,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是有益的。我同意你的意见。其实,关于理想和理想教育问题,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它很早就有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应该有理想。古今中外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都曾就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栏目以“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成就”为专题,约请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撰写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成就的文章,并组织了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文化建设成就的文章,为基层单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开展成就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9,(5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认为,人类文化在新世纪的“大趋势”是“和而不同”。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对立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所以,有人将20世纪称为‘意识形态之争”的世纪。随着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冷战”宣告结束,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因此,有人断言下一个世纪很可能是“文明的冲突”的世纪。据此,得出要加剧“民族性”、“文化特性”,反对文化更加开放,以在‘文明的冲突”中“取胜”的结论。同时,由于经济正在迅速进入“…  相似文献   

17.
一、军营是一块弘扬民族文化的沃土 和平条件下的现代军营,不只是一个社会环境概念,更多的还是一个文化环境概念。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军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集合体。 1、“你走来,他走来”,参军入伍把各民族文化带到军营来。我军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每年都要从地方征集新的兵员,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56个民族的青年都有履行保卫祖国义务的权利和机会,每年都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社会反映。反思传统文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儒、道、释”学说的有机结合,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蕴。评判民族文化,目的在于创造、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高级牢骚”的“传统文化反思热”,正在向哲学层次升华,也正向现实生活逼近。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们,于展示“批判意识”的同时,也开始了痛切的“自我批判”。“批判意识”激励人公开抒写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神圣忧思,一吐胸中堆积的层层垒块;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是“高级牢骚”之说,从另一方面表明,只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果不是有意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尖锐问题,起码也是让人觉得隔靴搔痒,言不尽意。至于正在进行的“自我批判”,则集中表现为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劣根性”的挖掘。概括言之,其要有三,一曰缺乏自主精神,软弱无能依附性强。二曰思想贫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普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笔者认为“妙曼普洱”城市品牌的构想,正是以全球化的大视野来审视普洱,规划普洱,发展普洱.说到底是以全球性的大生态、大健康大审美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打量普洱文化中所凝聚的茶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以及未来最有可能占据的最美好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