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在河南省邓州市里庙沟河畔,有一个“台湾村”。 台湾村由何而来,那还得从头说起。   清康熙初年,民族英雄黄廷将军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黄将军从家乡福建沿海的同安县带去一匹战马,此马通人性,人称“灵鬼儿”。黄将军爱马如子,终日思量欲选一位理想的马夫,为他驯养管理这匹战马。这时,一位精武功、善骑射的高山族青年依那思罗跟随父亲在黄廷部下吃粮当兵。在一次战役中,依那思罗的父亲不幸阵亡,于是黄廷将军便选中依那思罗为自己的马夫。由于依那思罗作战勇敢,忠厚诚实,又擅长驯养战马,黄廷将军非常器重他。   郑成功去世…  相似文献   

2.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台湾村”的来历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  相似文献   

3.
钞庚秀  王诗振 《台声》2005,(9):65-66
欢庆的唢呐吹起来,喜悦的鞭炮响起来。8月24日上午,到邓州台湾村寻亲的台湾阿里山邹族(相当于高山族的一个分支)一行5人来到台湾村。一下车,台湾村人就向亲人们表达了他们的热情:5名少女送上鲜花,在到台湾村村口30多米长的道路两旁,上千村民夹道欢迎阿里山邹族长老陈振魁首先看到了村口门楼两边的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深情祭拜台湾村始祖依那思罗9时20分,大家来到了台湾村陈姓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墓前。第一个发现台湾村历史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涂征先生为寻亲团详细介绍了依那国罗的事迹。寻亲团对依那思罗墓虔诚地…  相似文献   

4.
蝴蝶效应     
西方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在一场重要的战斗即将展开前,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马夫立即找到铁匠,吩咐他快点给马钉掌。铁匠钉了三个掌后,在钉第四掌时发现还差一个钉子。因为时间紧迫,他只得草草地把第四个掌挂在马蹄  相似文献   

6.
前一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带着大家去见了那么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当代艺术家、亦是一位“流浪在山林”的排湾人—撤古流。这期本栏目就让我们继续跟随记者,夜宿阿里山邹人部落,体会那里一场特色又热闹的高山族喜宴—  相似文献   

7.
涂征  涂重航 《台声》2003,(7):42-44
有史记载,民族英雄郑成功起兵于福建沿海,在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以后又病逝于当地,根本与祖国大陆的中原地区无缘。然而,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却有一座郑成功的战马坟。近几年来,一些外地旅游、考察团纷纷到此观光、调研,并在战马坟前凭吊,寄托哀思。说起这座战马坟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段传奇———话说当年郑成功率大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祖国的领土台湾时,就有几千名高山族同胞前往迎接,用牛车和其他运载工具帮助登陆大军。他们把大军看做是自己的解放者、大救星。郑成功所到之处,高山族“男女壶浆,迎者塞道,”并纷纷参军参战,痛击红毛贼…  相似文献   

8.
范蕴涵 《春秋》2009,(2):21-23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有一位将军本来是按中将军衔上报的,因毛泽东主席审阅时批示“韩有功,中晋上”,正式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此“韩”即是以骁勇著称的将军韩先楚。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武帝有一位大臣叫古弼。一天,太武帝要赴西河打猎,命古弼选送良马。古弼却只选送了几匹赢弱瘦马。太武帝十分恼怒:“古弼这么不听话,回去定要杀掉他!” 不少人为古弼捏了把冷汗。古弼说:“养战马是为了防备强敌入侵,保卫国家的安全。皇帝行  相似文献   

10.
邓州“台湾村”发现一部高山族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公  涂重航 《台声》2003,(3):46-47
《台声》杂志2000年第12期发表《邓州有个台湾村》一文以后,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一些学术团体专家学者也前往走访调研等。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座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已13代,42户,200余口人。尽管他们仍保留着部分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的生活习俗,但因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仅限于口头传说。2002年10月14日,邓州市派员赴郑州向参加河洛文化会…  相似文献   

11.
一说起台湾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高山族”。其实所谓“高山族”,并不是一个民族。早先台湾的土著民族大都生活在山地之上,因此,人们习惯于把他们笼统地称为“高山族”或“山地同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其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他们见证了宝岛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沿革。上期的“大陆记者看台岛”带着大家探访了台湾东部平原的“女人乌托邦”——阿美人部落,现在笔者将描绘台湾卑南人的传奇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微图     
《台声》2014,(12):111-111
“父亲许许多多的优良品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父亲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至高无上,以此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标准,更是我们要永远牢记不能忘怀的。怀念先烈,一定要努力践行先烈精神,认真教育好下一代,让黄埔精神代代相传,是对父亲戴安澜将军的最好回报。”——戴将军之子戴澄东在纪念戴安澜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回忆父亲时表示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位父亲──记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路松筠本刊记者贾旭光路松筠,本刊“助学行动”1995年度资助对象路鸿韬的父亲,是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的一位法医。在界首这个地处皖北的小小县级市里,路松筠因拖着病躯、直面接踵而至的厄运,含辛茹苦地培养3个子女考入高等...  相似文献   

14.
《淮海论坛》2007,(2):14-21,42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以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和沿东陇海线开发的战略部署实施以来,在素有“邳苍洼地、洪水走廊”之称的古邑邳州,骤然间响起战马出征的嘶鸣。邳州。似一匹黑色骏马,冲栏而出,向着“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的目标发力冲刺,奔腾而去。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一则轶闻,感慨颇多。有位名叫瑟·威灵顿的将军,一次不慎跌入河中差点淹死,幸被一位士兵救起。将军非常感激地问这名士兵希望得到什么谢礼,士兵说,“只要阁下别把这件事说出来就行了”。将军很惊讶,问这是为什么,士兵说:“如果同志们知道我救过阁下,那我一定会被大家丢入河中。”原来这位将军平时专横跋扈,很不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18日,为纪念吉鸿昌将军诞辰100周年,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给与会的150多位来宾,每人赠送一只瓷碗。其包装纸盒上,一侧印着吉鸿昌将军头像,旁书“国魂”二字;一侧用隶书写着“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大字。这是当年吉鸿昌将军赠给部下的瓷碗复制品。据有关史料记载,1920年,吉将军为纪念父亲逝世,将其父遗嘱“作官即不许发财”这句名言,亲笔书写,烧制在细瓷茶碗上,分赠部下。  相似文献   

17.
生于古巴,父亲是位成功的庄园主,童年生活过得快乐无忧。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国,当时他6岁。从15岁起他跟随父亲打工,后被引荐到家乐氏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走时父亲对他说:“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8.
彭京玉  王雪娇 《台声》2001,(9):44-45
“一位农夫赤着脚扛着犁锄,与他的黄牛伙伴下田,拉着牛的绳索,长度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成为视觉重心;一个年纪约两岁的小男孩,手提青蛙,像将军领兵似地带着一群鸭子漫步,你几乎可以听见鸭子的呱呱叫声。” 这不是小说,更不是电影,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 2001年6月26日至7月1日,“台湾乡土风情猎影”——谢震隆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台湾摄影家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影展,117幅参展照片均为上世纪60年代台湾乡村和台湾兰屿岛高山族雅美族群的真实生活写照。通过影展,人们不仅了解了台湾,更了解了他——谢震隆,一个…  相似文献   

19.
1923年9月8日中午,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门前,观众云集,戏票虽已售罄,但戏迷们不肯离去。原来斌庆社社长俞振庭从外埠约来两位名角,在京首场演出。是日,剧目依次为:俞华庭《恶虎村》;杨宝森《上天台》;五龄童、俞步兰《御碑亭》;大轴戏是李万春和蓝月春主演的《战马超》,李万春、蓝月春是两位少年演员,因扮相俊美、身段边式、武打勇猛而艺惊四座。此剧一炮打响,俞振庭欣喜异常,将剧名改为《两将军》。又连演数场,观众有口皆碑,年仅12岁的李万春也因此荣获“童伶奇才”之美誉。此后,凡京中举办会堂必有李、蓝之《两将军》,戏码方为圆满,否…  相似文献   

20.
高山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刺球就是其中最具高山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刺球也称竿球、顶球,清代也有称作“托高会”的。这项高山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系由猎头祭仪演变而来的。高山族历史上有猪头以祭神灵,以此卜测来年的收成,并把减首者视为豪杰的习俗。历史上,有的地方每年“收稻讫,乃标竹竿于路,谓之插青,此时逢外人便杀”(张文《东西洋考》),并用此人头来祭扫神灵,以此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地方则视猎头者为好汉,如傀儡生番“性好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