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今年是《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取台湾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50周年。我们台湾人民不能忘记那段被日本殖民者奴役欺凌和反日英勇斗争的岁月,也不能忘记台湾光复当初欢庆回归祖国怀抱的激情。可是50年过去了,祖国尚未统一,有些人还制造分裂,令人无比悲愤。我们纪念台湾光复50周年,要回顾往事,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以理解我们现在的立场,认清台湾的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台湾人民反日斗争50年 100年前,《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全台群情沸腾,表示誓死反  相似文献   

2.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3.
《同舟共进》2012,(2):80-80
广东广州范丙香(文字工作者)我们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是《同舟共进》的读者:辛亥革命翌年出生的家翁系第六届广州市政协委员,将及百岁,是一些事的亲历者,一些事的见证者,一些事的受害者,一些事的获益者……他最喜读《同舟共进》的“往事历历”、“人物春秋”、“灯下话旧”等文史类栏目,认为可以印证自己所见,重温自己所念,解开自己所惑,释怀自己心结。看到2011年第9期关于台湾的专题策划尤为惊喜,因为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他曾率中大学子赴台湾考察当地教育,采访山地民族生活3个月,印象极为深刻。但此后再未踏足宝岛,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4.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第一个台独组织是台湾人廖文毅于1950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台湾民主独立党。在日、美一些反华势力的扶植下 ,台独运动在日本和美国得到了很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 ,李登辉执掌台湾政权后 ,纵容、姑息甚至幕后推动台独活动 ,致使台独势力逐渐坐大。2000年台湾“大选” ,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侯选人陈水扁当选 ,台独势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在 ,台独势力已成为阻碍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台声》1995,(12)
在台湾光复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于1995年10月18日至27日举办了“以史为鉴,共赴明天”大型纪念活动,几千名人大学生踊跃参加。他们以爱国、和平、统一为题举行报告会、演讲会,观摩台湾电影,举办台湾书展,并发起“根在华夏,情系台湾”大规模签名活动。在这次纪念活动中,人民大学全体学生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倾诉了他们所想、所思。这里,本刊全文转发。  相似文献   

7.
黄少华  王国安 《台声》2005,(11):38-39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节”。岛内各界人士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纪念60年前那个难忘的日子。清晨,中国国民党将党部大楼外两侧风水墙悬挂的巨幅相片,由蒋渭水与李友邦两位台湾抗日志士,更换为客家人罗福星与雾社起义中的少数民族头人莫那鲁道两位抗日先烈,“以表彰台湾不同族群共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伟烈情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今天的《中国时报》上发表整版文章,题为《纪念台湾光复一甲子—重温先贤典范再造台湾精神》,小标题包括乙未战争的史诗、台湾前辈领导的国民革命、反殖漫长的心灵战争“二?二八”不是“台独”运动、确立真实的…  相似文献   

8.
林为民 《台声》2006,(10):24-24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当年台湾光复致敬团回祖国大陆祭拜黄帝陵的历史壮举,不能不为台湾同胞和那些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先贤们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所感动。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归祖国。一年后,由“台湾文化协会”总理林献堂任团长、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台湾光复致敬团一行15人,赴祖国大陆进行了祭拜黄帝陵等一系列活动。林献堂曾在致辞中激动地说:“应知台胞在过去50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仆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为民族主义也!”“我们630万的台胞,虽然在日本压迫之下,但没有…  相似文献   

9.
孙玉平 《两岸关系》2005,(11):59-61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日,今年正值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在台湾光复那段历史中,厦门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台湾光复前夕,第一条台湾船抵达厦门据1945年10月12日重庆《大公报》称:当日有一条台湾货船抵达厦门港,要求厦门以国货进口待遇。这件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表明乘船来厦台湾同胞已经自认是中国人,而非如此前在厦门台胞属日本籍,在厦门的一切待遇按照日本人处置,它首度为厦门传来了台湾光复的喜讯。台湾光复前后,厦门是散居大陆各地台胞返乡的集中地由于厦门特殊的地缘关系,从抗战前到抗战胜利,直至台湾光复,厦门一直…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台声》2003,(8):1-1
“专家访谈”已是第二期,我们把它定位为“台湾问题高级论坛”。这次请来了唐树备、余克礼、刘震涛、李家泉等几位专家,就2004年台湾选举前后的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作了深入的探讨。两岸关系复杂微妙,甚至扑朔迷离,难免令人有雾里看花之感。听过几位专家评点、梳理后,条分缕析,或许对您认识两岸关系的走向有所助益。8集电视专题片《台湾往事》即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就是台湾光复58周年之际开播。甲午战败,春帆楼一纸文书,使祖国含垢蒙羞50年,更使台湾民众泣血辛酸50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  相似文献   

11.
与蒋介石“抗衡”廖文毅,是最早鼓吹“台独”的一个家伙。1910年出生,19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后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廖文毅返回台湾经营企业,任大承兴业、大承产物、永丰等公司的董事长。1947年,他主持成立了“自治法研究会”,开始鼓吹“台湾独立”。这时,廖文毅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李立 《统一论坛》2011,(3):74-76
廖文毅归顺廖文毅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牺牲品被关在监狱里一筹莫展之际,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断然抛弃"袖手政策",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为国民党在台湾撑起了保护伞。廖文毅在美国眼里又有了点价值,很快被释放出狱。  相似文献   

13.
“国语运动”是台湾光复后(1945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运动对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语运动”所以能在台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范寿康先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蒋建春 《台声》2013,(2):62-63
去年11月9日,我应邀赴台参加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举办的“二·二八事件与青年学生特展”的开幕仪式。这个特展展出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时参与其中的许多台湾青年学生的事迹。那个年代,这些热血青年纷纷组织各种青年学生团体,还组织了“学生军”拿起了武器。他们是台湾光复后的第一代知识青年,关心台湾的社会,自觉投身社会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15.
王丰  盂凡舜 《台声》2005,(11):36-37
关于台湾本土文学家了解并不多,此次正值台湾光复60周年之际,杨建先生为我们带来了其父—著名台湾文学家杨魁的一段往事。杨逵,原名杨贵,笔名杨建文等。1905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新化镇的一个贫苦之家。青少年时曾就读于台南二中(现为台南一中),喜爱文学,尤其喜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及雨果的《悲惨世界》,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4年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攻读文学。因家境贫寒,他只好半工半读,从事过多种劳动,包括送报工。他以后的代表作《送报夫》就是根据这段生活体验而写成的。1928年,应“台湾文…  相似文献   

16.
刘斐  石龙洪 《台声》2023,(22):106-107
<正>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回望历史,视线里会出现“乙未战争”——那是宝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那是中华儿女浴血抗击日本侵占的一曲壮歌。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闻知岛内军民抵抗之心坚定,为避开基隆、淡水一带炮台的防备,日军于5月29日从台湾东北部的盐寮沙滩登陆。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包括兵勇和闽南、客家聚落及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的奋勇抵抗。这场全岛持续近半年的战斗,史称“乙未战争”。  相似文献   

17.
京剧,自清朝传入台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岸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清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从内地请剧团到台湾演出,因为语言是京腔,观众又大多是士绅,官兵,所以人们称它为京班或正音。当时台北的“淡水馆”是文武百官的娱乐场所,大陆来的戏班曾在那里演出。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内地京剧团纷纷到台湾,上演了不少传统剧目,如《凤还巢》、《霸王别姬》,《击鼓骂曹》,《挑滑车》、《钓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台湾青少年犯罪概况》(《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一文中,已经概要地介绍了台湾青少年犯罪的严重发展情况,下面再列二表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后 ,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在暨南大学进步学生中发展、培养的一批党员和建党对象 ,相继奉派到台湾 ,一面从事学校教育工作 ,一面秘密开展建党和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 ,适时沟通了战后闽台人民的文化交流与革命联系。台湾“二·二八”起义被镇压期间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支持台湾人民正义斗争的指示 ;中共闽西南台湾组织努力克服起义失败后的困难局面继续发展 ,活动进一步深入。由于受突发事件的牵连 ,闽西南白区党组织被迫终止在台活动 ,人员全部撤回大陆。  相似文献   

20.
王丰 《台声》2006,(2):87-87
从1895年到1945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祖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强占,面对日寇的血腥统治,台湾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归祖国。2005年正值台湾光复60周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陈杰女士编著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不屈的民族魂——台湾原住民抗日斗争图史》的一本画册,其中主要以图片结合文字的方式向人们再现了?段台湾原住民英勇抗日的历史。1895年4月,根据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日军登上宝岛的?一天起,台湾民众的抗争就未曾中断,先后爆发了数十起较大规模的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