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共产党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来,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有许多重要失误。 (一)在党的指导思想方面,提出“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的垄断”,接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随着他的关于改革的“新思维”的推行,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演变。最初,为推进改革,苏共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随着思想的解放,苏联人民的思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建党思想对苏联共产党进行改革,使苏共在突如其来的转型中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改变了性质,最终失去了执政地位。在苏共亡党二十年之际,反思戈尔巴乔夫的建党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是当代世界史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影响到冷战后世界历史进程的变化发展,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民主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之一。从列宁时代的孟什维克所主张的改良性质的民主社会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对苏联解体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抵制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4.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苏联的新领导者们除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外,还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苏共纲领新修订本中,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作为苏联政治体制发展的战略方针。两年多来,苏联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少探讨与尝试。下面着重介绍戈尔巴乔夫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第三阶段(1989年11月至1990年7月),从戈氏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一文的发表,到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这个阶段可称之为苏联“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潮的成熟阶段。 在第三阶段,有两个理论和政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苏联不仅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而且对现代资本主义也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和塑造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把这种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理论叫做“现代社会主义”。 (一)“现代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987年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中央全会上正式提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是“具有最先进的经济、最广泛的民主、最人道的崇高道德的社会”。此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苏联在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戈尔巴乔夫强调苏共当前面临的任务是革新社会主义,必须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概念向前发展,他提出社会主义“多元论”和思想“自由竞赛”的新口号。在苏共19次党代会上,他又提出通过革命性塑造社会主义的新形象,并把苏联进入“崭新状态”的社会主义制度归纳为七个特征:(1)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2)有效而活跃的经济制度;(3)公正的社会制度;(4)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5)  相似文献   

8.
苏共亡党已经20多年,但留下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挖掘。本文主要从苏共党内民主演变方面进行研究。先从党内民主重要性说起,再谈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党内民主的演变过程,最后分析党内民主缺失导致其不断僵化丧失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希腊共产党于1991年12月18日至22日在雅典召开了第14次代表大会。这是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特别代表大会”,旨在分析苏联、东欧的演变原因,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重新整顿和建设党的组织。 (一)大会文件以及帕帕莉卡总书记的讲话和不少与会代表的发言,批评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原苏共领导集团“背叛社会主义事业”。中央报告指出,戈氏的“政治新思  相似文献   

10.
译者按:苏联《真理报》1990年2月13日以《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题,全文发表了苏共28大行动纲领,其中第三部分主要是谈经济问题,现摘译出来,供研究参考。 苏共认为。当前和将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同彻底的经济改革密切联系的。改革的结果,应当是以多种所有制形式,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发达的财政体系,大力  相似文献   

11.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大事,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出了问题。经过70多年的探索,苏共并没有找到适合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展成改向,在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教训值得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但把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为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是本末倒置。苏联剧变不是信仰虚无主义的问题,是放弃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其他选择的问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开性、民主化,而在于原有的信仰空洞无物,未给民众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民主社会主义是当年推动苏东剧变的重要社会政治思潮之一,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们希望通过多党议会制下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前苏联解体以后,前苏联国际法主体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建立了民主社会主义者们梦寐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成立对国际共运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然而,经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几代苏共领导人领导的改革,使苏联逐渐走向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对其解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毛泽东同志则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回顾和思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对于深刻理解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和东欧共产党遇到的挫折与教训,是我们不能忘记的。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禁共令。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解散,苏共中…  相似文献   

15.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作《改革与新思维》,在1987年11月,以俄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公开出版。全书集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在论述苏联国际问题的“新思维”方面,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苏共对文化管理体制、舆论控制机制和文化生产机制的改革,造成了意识形态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混乱.各种社会思潮混杂,苏共不仅没有把僵化保守的文化改革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反而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共产主义信仰.面对这种混乱,大部分苏联民众不知所措.他们跟着小资产阶级报刊的舆论宣传,盲目批判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美国式的大众文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宗教信仰慢慢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却遭到淡忘.  相似文献   

17.
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制度是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但苏共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演变成为个人集权制政党。苏共的消亡 ,其主要根源在于过度集权的体制积重难返 ,难以寻求、开拓一条从发展党内民主着手 ,取得体制内改革成功之路。可以说 ,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即是因为缺失党内民主而消亡的。  相似文献   

18.
从苏联宣布成为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这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 这个阶段是从1936年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前后。在这个阶段,斯大林简单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苏联各  相似文献   

19.
列宁时期,苏共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使党内充满民主氛围。但由于列宁关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某些思考不成熟、某些规定不明确、某些设计不够周密以及某些设想不科学导致列宁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进入斯大林时期后,苏共党内民主制度迅速遭到破坏,党内民主被个人集权和个人专断所取代。进入后斯大林时期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尽管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做出某些调整,但并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羁绊。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共更走上了极端民主化的歧路。苏共的历史实践表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53年9月,我们党制定和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当时我们党提出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