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2.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4.
享利与任患     
《党建》2013,(6):8-8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语出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其意为:享受世间之利,则应当承担天下的危难;获享世间之乐,  相似文献   

5.
柔与刚     
艾迪 《党课》2010,(15):106-108
《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相似文献   

6.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文韬·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8.
陈晋 《学习导报》2014,(1):39-41
“读书要为天下奇”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在韶山发蒙之初,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不过是略识之无,为谋生之备。他当时的读物,无非是私塾必教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学典籍,以及《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在韶山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陈晋 《新湘评论》2014,(1):39-41
“读书要为天下奇”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在韶山发蒙之初,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不过是略识之无,为谋生之备。他当时的读物,无非是私塾必教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学典籍,以及《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在韶山纪念馆,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片尾曲是那首著名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观众对“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歌词几乎一致认同,但创作者的重点却是落在了后一句“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并且重复了两次。加上前面“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的句子,几乎把雍正皇帝表扬了个遍,感觉他真的是为了老百姓好,要不然真不想当这个皇帝。  相似文献   

11.
张峥峥 《学习月刊》2012,(8):104-104
“孝”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千百年来,暑产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孝经》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12.
一个聪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听话,在广泛听取各种声音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领导方略。有经验的领导者都认为,听话不仅要善于用耳听,还要善于用眼听,更要善于用心听?我国古代的兵书《六韬》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相似文献   

13.
陈杰 《当代党员》2010,(5):74-75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被后人誉为“百代用兵之祖、天下武学之圣”。用兵离不开帅,而对于帅,《孙子兵法》用了比较多的篇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15.
魏晔玲 《前线》2016,(6):76-76
正【引用】"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而亦蹶。欲得民心,是在有以维持而联络之。——《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中》  相似文献   

16.
往今来,多少人研究中医药草,为人治疾疗伤,成就显赫,功莫大焉然而能将金钱当做一味中草药来研究,治疗人的“心疾”,惟有《钱本草》。它对制欲戒贪,修身砺志,很有成效。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尤应成为各级干部的必读之物。唐代名臣张说的这篇《钱本草》,开篇明义,一语中的,寥寥数字,入骨切髓,道出金钱的表征和本性:“钱,味甘,性热,有毒”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谁人没有尝到金钱“味甘”的一面可是又有几人能知金钱“有毒”的特性呢无论平民百姓,无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也是面向新世纪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在贯初《决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解决核心问题,保持血肉联系,最重要的,必须知民之苦,知民之忧,知民之盼,知民之情,知民之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知民之苦,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上下功夫。我们壶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一些乡村特别是边远…  相似文献   

18.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以致明清两朝把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行以孝治天下,追根溯源,还是与《论语》密切相关。近读《论语》,细细品味孔子关于“孝”的论述,感悟颇深,情不自禁,胸襟臆间不时涌起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9.
居安思危     
申洁 《前线》2016,(1):86-87
正【引用】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晁错论》  相似文献   

20.
公则天下平     
正【引用】"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引用【原文节选】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