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最后胜利,发生了重大作用,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七七事变后,举国抗战局面形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确定了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战  相似文献   

2.
山东的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全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壮大抗日民主力量,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山东组织极为重视报纸在宣传政治主张、主导舆论导向、发动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山东党报由此得到较大发展。本文拟对这  相似文献   

3.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对坚持华中敌后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战略支点的作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浙东军民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抗击了法西斯东方战场的力量。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对华中抗日战争和全国的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在平原地区创立根据地的例证,也标志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在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坚持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一方面积极推进全面的民主政治建设。正是全面的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巩固、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们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当时经验更显现它的价值和意义。一、民主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淮南抗日根据 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创建的 第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又称皖东 抗日根据地。因津浦铁路从皖东境 内穿过,日军占领津浦铁路后,皖 东被分割为路东、路西两个地区。 邓子恢是开创淮南抗日根据地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4月,邓 子恢随同新四军军长叶挺渡过长江,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成立新四军江 北指挥部,为将来建立淮南抗日根 据地、发展华中抗日武装力量做好 准备。  相似文献   

7.
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府区别于剥削阶级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卓有成效地带领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与否。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也丝毫没有放松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廉政建设,对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党的影响,带领根据地军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巨大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今天,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即将到失2际,加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廉政建设的研究,对今天党加强廉政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机…  相似文献   

8.
柳云 《党史博采》2007,1(8):10-11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坚持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一方面积极推进全面的民主政治建设.正是全面的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巩固、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们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当时经验更显现它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娜 《湘潮》2015,(2):1-2,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成功尝试。邓小平在具体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并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重要的基础,也为建国后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邓小平还实际领导建设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工作。邓小平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思想对中国解放后的政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党收复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受降""接收"为名调动军队向中共抗日根据地大肆推进。但是,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进攻,在上党地区遭到严重打击。上党战役的胜利,给进犯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后方,而且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第四师随之成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基本地区约20多个县,面积413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渐成为抗击日寇的主战场。在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如何“组织工人阶级并发挥其力量到最高度”,使其成为“争取抗战胜利最重要工作之一”的确是一个新问题。为此,党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工运的领导,经过整风、肃清“左”倾错误思想影响,明确了根据地工运的方针政策,健全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组织工人参军参战、生产支前和巩固、发展根据地、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斗争中,取得了辉煌业绩。由此,党大大深化了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会问题的认识与实践,这是继苏区之后,党对人民政权下工会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的新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抗战中后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的精兵简政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体制和机构改革,对团结带领军民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使在各个根据地内陆续建立起来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得以巩固完善,成效卓著。地处华北敌后抗战前线、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山西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五台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成为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联创建的最有特色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密营是相对固定根据地的创新。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东北殖民地腹地建立起来的带有政权性质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联物资资源和兵源的补充地,是抗联的政治活动中心、军事活动依托和重要堡垒。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抗战保留了火种,积聚了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东江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地方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在领导东江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艰苦创立起来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祖国南疆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展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东江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叶剑英曾这样高度评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他指出:“没有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这样残酷、严重与广大的敌后战场是不可能坚持的.”  相似文献   

17.
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联创建的最有特色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密营是相对固定根据地的创新.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东北殖民地腹地建立起来的带有政权性质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联物资资源和兵源的补充地,是抗联的政治活动中心、军事活动依托和重要堡垒.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抗战保留了火种,积聚了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21,(10)
正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莞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研究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并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敌后抗战的历史功绩。一、日军全面入侵华南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民主、廉洁的政权,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坚持抗战与政权建设的统一,采取民主监督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严惩贪污腐化分子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把华北抗日根据地建成了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全国最大的模范根据地。一、建立完善制度,加强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公布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