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肖中华一、刑法中"行为"的立法及界说犯罪是人的行为。"无行为即无犯罪",自近代以来已成为刑法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科学命题。因此,可以说,刑法的本位即是行为,刑事立法的内容以行为为基点。在我国刑事立法中,"行为"一词不仅见诸刑法典总则...  相似文献   

2.
刑法作为一种不得已而又必要的恶,必须谨慎适用,避免任何可能的滥用,否则将会使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人性、人道和人权作为刑法大厦的三个根基,决定了刑法必须尊重人性、提倡人道与保障人权,才能树立起人们对它的信仰,从而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和保护作用,使刑法更好地以自身之"恶"去实现其追求的社会之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应当通过一系列原则的限定而达到具体化和明确化。作为刑法上的概念应当脱离国家哲学的影响保持其规范性。社会危害性是基于宪法和法律对行为所进行的负价值评价。基于客观主义的刑法立场,该价值评价的对象原则上限于行为对他人直接造成的危害结果。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是对社会危害性之量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的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的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国著名学者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  相似文献   

5.
刑事行为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社会成员根据法律预期自己行为的效益,国家根据(刑事)法律评价社会成员之行为的价值。因此,社会行为便是(刑事)法律行为,即权利与义务意义上的人的行为①。研究刑事(法律)行为,首先研究行为的人文主义本质。一行为成...  相似文献   

6.
施华 《法制与社会》2010,(26):21-21,34
本文从情节的基本涵义着手,以犯罪构成仅仅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为切入口分析了情节与犯罪构成之间不具有交叉关系,并进而以之为基础探讨了《刑法》第13条"但书"中的情节是对行为社会危害性量的限制,是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受贿人出狱,行贿人送上‘坐牢补偿费’",专家对给予和收受"坐牢补偿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对有罪和无罪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剖析,认为坐牢补偿费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有利被告的刑法推理原则,"坐牢补偿费"依然是刑法的探照灯还没有照到的角落。文中提出在我国刑法里增设"后职务犯罪"——后受贿罪,从而有效规制这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犯罪客体的重构王晨传统刑法理论一般认为,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而为严重危害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这一概念将犯罪客体的实质归结为社会关系,并且对这种社会关系作了"社会主义"的限制。这种表述方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闫明豪 《法制与社会》2011,(17):173-174
近年来,足球职业联赛"黑哨"问题愈演愈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谓"黑哨"是指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裁判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与比赛有利害关系的人员的财物,在比赛过程中作出不公正的裁判以影响比赛结果的行为。对于这种违反公平性原则的行为,在刑法中如何评价,至今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足球裁判"黑哨"行为的性质作出准确判定。  相似文献   

10.
大陆与澳门刑法中排除犯罪性之执行命令事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除犯罪性的事由是指根据刑法规范或者社会相当性理念而排除行为的犯罪性使之正当化的事实。在我国澳门刑法与大陆刑法中,依法执行命令的事实均可排除行为之犯罪性。但是,由于受诸种因素的影响,两地刑法对于执行命令的立法渊源、构成条件以及排除犯罪性的理由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蒋铃 《法治研究》2012,(9):101-109
刑法上的处分行为不要求达到民法上的处分行为和转移占有的程度,而是只要有财物持有的转移就够了。认为处分行为要求转移财物所有权的见解,缘于将刑法上的处分行为等同于民法上的处分行为的误区,使得凡是以借用为理由的诈骗行为都成为盗窃罪或者侵占罪;认为处分行为要求转移财物占有的见解,不仅难以解释犯罪的着手问题,混淆犯罪成立与既遂的关系、"处分行为"与"占有转移"的功能,而且有违背责任主义之嫌。  相似文献   

12.
论刑法分则中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刑法分则中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张明楷一我国刑法分则及单行刑法有许多条文规定,某种行为只有"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例如,刑法第117条规定,违反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进行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才构成投机倒把罪;刑法第128条规定,违反...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要求我们变更旧的刑法观,建立新的商品经济刑法观。所谓刑法观,是指统治阶级对某种行为违反法度的总的评价,它包括一定行为社会危害性有无的确定及其程度的大小、刑罚刻度的认定等内容,核心问题就是对行为的社会违法性和危害性的评价。然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变量,它依据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统治阶级的刑法观也是各个时  相似文献   

14.
刘玉珊 《法制与社会》2011,(23):196-197
2011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的一家美容中心主管因该美容中心向顾客提供手淫服务被法院终审认定为协助组织卖淫罪,这是我国第一起为他人提供手淫服务入罪的协助组织卖淫案。本文认为,在刑法对"卖淫行为"无明确规定的前提下,认定提供手淫服务为卖淫行为并因此定罪是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违反,该行为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目次一、我国行使财产权行为刑法评价的概况二、我国行使财产权行为刑法评价状况的检讨三、我国刑法评价标准的重构和适用所谓行使财产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某种客观原因认为自己有取得对方占有之财产的权利,因而采用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取得了财产的行为。由于其手段与一些财产犯罪行为相同,故往往被纳入到刑法视野中,从而产生了刑法评价的问题。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屡屡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规范的结构模式主要涉及结构类型、结构成分和结构形态三个方面。刑法规范的结构类型可分为辩证统一的逻辑结构与本体结构两种。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成分包括刑事行为模式与刑事法律结果两部分。刑法规范的本体结构成分包括刑事权利、刑事义务与接受刑事评价特别是刑事责任三部分。刑法规范的结构形态主要有刑事非评价行为法律规范与刑事评价行为法律规范两种。  相似文献   

17.
社会强烈呼吁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规范。但是,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情景预防角度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以更有效地减少醉酒驾车行为。  相似文献   

18.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0,(33):271-272
重大责任事故罪历经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两个阶段,其行为特别是管理行为,在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刑法修正案(六)》将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的"硬性"管理行为另立他罪,而将非强制性指挥、不履行管理职责等"软性"管理行为作了开放式的吸纳,对司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指出在认定罪与非罪上,狭隘的行为二重性视角已被突破,实务中应注意把握对导致严重后果的"软性"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9.
杨柳 《法学论坛》2012,(3):119-125
前构成要件行为是指尚未进入刑法评价的行为,是刑法评价的对象。前构成要件行为具有行为性和法益侵害性两大特征,由行为人、行为、行为对象以及法益四个要素予以体现。前构成要件行为的功能在于将法益侵害轻微的行为排除在刑法评价对象之外,并且区分了刑法评价对象和刑法评价本身。因此,前构成要件行为实质上发挥了三阶层理论中可罚违法性的机能,并且暗合了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避免了其在犯罪论体系上的弊病,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飞  李蕾 《行政与法》2014,(4):113-117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一般以传统国内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基本框架展开,很少有学者论及"大国一致"原则。在国际政治及联合国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刑法中罪名的形成可以不受国内刑法中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等价主义、法律不溯及既往、一事不二理等原则的限制,某行为是否入罪、是否审判、管辖权如何分配的依据只是国际社会尤其大国对特定行为的态度表示。本文分析并论述了"大国一致"这一特有原则作为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依据、演进脉络及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