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东局势因美国扬言要对伊拉克动武而再度陷入空前紧张状态。在伊拉克有着重大经济利益的俄罗斯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对此都迅速作出反应:美国不能一家说了算,不能无视别国的利益搞单边行动。意思是说,中东的资源不能由美国一家独霸。由此引出了法国同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特别是在“倒萨”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这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2,(42)
事件 英国首相布莱尔于10日至11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主要目的是劝说俄罗斯支持美英对伊拉克采取强硬立场。 阿根廷众议院11日否决了对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的弹劾案,从而了结了一场持续半年多的宪制危机。  相似文献   

3.
谢荣 《瞭望》2003,(17)
伊拉克战争已基本结束,作为在伊有着重要经济利益和在海湾地区有着重要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的俄罗斯来说,参与伊战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俄曾经同萨达姆政权长期保持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关系并坚决反对对伊动武,俄与美国双边关系因伊拉克危机出现紧张。就在俄参与伊重建和维护在伊利益都将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的情况下,俄  相似文献   

4.
伊朗总统哈塔米前脚离开, “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后 脚即来。如果说德黑兰与莫斯科“眉来眼去”,已经让华盛顿忐忑不安,那么巴格达与莫斯科“勾肩搭背”,无疑令华盛顿怒火中烧了。不管美国高兴不高兴,俄罗斯与伊拉克之间关系在不断“升温”。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4月17日至21日,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巴格达对莫斯科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访问期间,拉马丹同总统普京。总理卡西亚诺夫等俄罗斯领导人着重讨论了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和加强双边经贸以及军售合作等问题。这次访…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阴云难消本刊特约记者周锡生联合国专电今年以来,国际政治舞台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莫过于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不管是虚张声势还是确有其事,作为这场危机主要对立双方的伊拉克和美国在今年初都摆出了大动干戈的姿态。如果不是俄罗斯、中国和海湾阿拉伯...  相似文献   

6.
核查危机暂时化解对峙仍将继续●本刊特约记者符泉生华盛顿专电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美国外交上施加压力,军事上调兵遣将,历时三周,就是对萨达姆奈何不得。俄罗斯出面做工作,一经点拨,萨达姆便答应可以让美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可以让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恢复工...  相似文献   

7.
海湾危机政治解决说明了什么●怀成波1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代表在日内瓦紧急磋商一致同意俄罗斯提出的一项消除海湾危机计划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召开革命指挥委员会会议,宣布伊拉克同意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重返伊拉克。翌日...  相似文献   

8.
刘顺 《瞭望》2002,(39)
9月16日晚,出席第57届联大的伊拉克外长萨布里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伊拉克政府愿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中东舆论认为,伊拉克的立场转变,打破了4年来在武器核查问题上出现的僵局,无疑将有助于缓解一触即发的海湾紧张局势。但是,美国对伊动武立场并未改变,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跨过核门槛,对国际安全秩序、尤其是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韩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各种方式对朝鲜核试验表达了“遗憾”、“谴责”、“不可接受”或“坚决反对”等立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9月3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散发了一份有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草案”。“新草案”要求安理会授权建立一支由美国将领担任总司令、接受美国“统一”指挥的“多国部队”,接替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负担”,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持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新草案”还呼吁联合国各成员国为解决伊拉克问题提供各种支持。美国的“新草案”牵动了各大国的神经,各大国纷纷以不同方式表示自己的立场。美国的两大盟友法国  相似文献   

11.
美英战机 2月 16日突袭巴格达,这是自 1998年 12月以来美英首次袭击“禁飞区”以外地区,也是美国新总统布什上台以来对伊拉克采取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美英对伊拉克的这次军事打击是在伊拉克逐步加大反“禁飞区”和反制裁力度,国内国际形势趋于好转,以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即将访问中东的背景下发生的。美英此刻袭击伊拉克,目的就是要表明美国新政府的强硬立场,打击伊拉克的“气焰”,并试图通过这次军事打击来警告那些同情和支持伊拉克的国家。   布什上台还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对伊拉克“禁飞区”以外目标…  相似文献   

12.
谢荣 《瞭望》2001,(10)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2月 24日在开罗举行了会谈。这是俄罗斯外长同美国布什政府新任国务卿的首次会谈,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双方在会谈中最关注的是美国推进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和反导问题。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双方表示将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 俄美双方关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争执由来以久。布什新政府自 1月 20日开始履行职责以来,政府领导人多次强调将加快推进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进程,并威胁说如果不能同俄罗斯达成协议将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俄方…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战争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美国还推动以巴和谈,制订了中东“路线图”计划,并和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一道共同实施该计划。美国的设想是以巴以问题和伊拉克问题为中心,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来带动美国中东政策的落实,从而在中东地区做出有利于美国的长远战略安排。虽然目前美国已经完成了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但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并未按照美国的设想发展,美国的中东政策仍然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坚决反对北约对南联盟动武,致力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是俄罗斯的一贯立场。在北约开始轰炸南之初,俄罗斯进行了强烈谴责并采取了一些对应措施。后来改变其强硬立场,转而去做“调解人”的角色,试图通过外交斡旋制止北约的军一事行动,使科索沃冲突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作为调停努力的一部分,俄总统叶利钦4月1日提出了召开“8国集团”外长紧急会议讨论和平解决南危机的倡议,14日任命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为解决南危机的总统特使,5月2日又召集会议,确定了包括与北约及其他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等必须采取的措施。当时的普里马科夫总理…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是国际社会反对美英对伊战争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反战立场和言论受到美国官方人士和媒体的大肄攻击,指责希拉克正在挑头反对美国。美国一些地方还掀起了一股抵制法国葡萄酒、奶酪等法国商品的浪潮,要求布什政府对法进行政治经济制裁。 但在法国国内,希拉克处置伊拉克危机的立场却赢得了法国朝野人士和公众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认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任总统布什在白宫尚未坐定,便信誓旦旦地重申他在竞选时打下的保票:继续研制和坚决部署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他的几位肱骨重臣——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大弹此调。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在科罗拉多州举行了一场为期5天史无前例的电脑模拟太空作战演习。这一切,令人不禁想起冷战时期苏美两家剑拔弩张的幅幅画面,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出于自身安全战略的考虑,法国和德国等美国的欧洲盟友加入了反对NMD的行列。俄罗斯感到如剑悬顶,坚决反对。因为,在俄罗斯看来,美国一旦完成对NMD的部署,俄…  相似文献   

17.
谢荣 《瞭望》2002,(38)
近来,在美国一再扬言准备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加强和扩大同被美国称为“邪恶轴心”国家的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的关系,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际反恐部署形成了新的挑战。 自去年“9·11”恐怖事件之后,俄罗斯借机改善和加强了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双方在国际反恐的问题进行了相当的合作。与此同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政府上台才2个多月,就已经在国际舞 台上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不过,这个 “全新形象”着实让世界上那些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和人们为之担忧。你看:它上台伊始就无端地轰炸了伊拉克;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它一反前政府的缓和政策,频频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施压,使美朝关系倒退;在中东,阿以和谈不仅中断,而且还冲突升级,而布什政府偏袒、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无疑是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俄罗斯和中国,它摆出一付强硬的姿态,促使事端频仍,磨擦增多;最令人费解的是,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的、旨在防止地球…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刚一结束,就有消息说,布什政府打算对它的拉美政策班子进行调整。舆论认为,虽然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与拉美关系有了裂痕,但美国的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又重新将目光投向拉美,美国与拉美关系仍会恢复到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规定的期限内(12月8日)向联合国提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报告,迈过了为避免战争而必须逾越的第二道门槛,并将球再次踢回到美国的球场中。 伊拉克在这份长达1.2万页的报告中宣布: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说法与美国的相关立场相互矛盾,美国势必在今后的几周中仔细研究报告,并从中找出种种“隐匿或遗漏”应报告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