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利用在编不在岗、留职不停薪、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虚报工资表、受刑仍领薪等手段"吃空饷"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绝,甚至有蔓延的趋势。"吃空饷"的行为危害很大,影响也极坏,属于新型的贪腐形式,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之外,建议对"吃空饷"的行为运用刑罚手段进行惩治,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思南县最近清理"吃空饷"的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236人,一年可减少财政开支约240万元,而且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索贿型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还是收受贿赂型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都是其构成要件。“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客观要件;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影响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既遂的成立。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刑事犯罪活动中,流窜犯罪相当突出。而在流窜犯罪活动中,“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又占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在八三年“严打”中被判刑的大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满后将逐渐释放。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情况下,一部分没有改造好的“两劳”释放人员,特别是劳改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在今后将会进一步增加。可以说,“两劳”释放人员是当前以至今后,危害我国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危险源。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这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党员,运送发热人员,我第一个报名吧。”日前,在成立十堰城区“运送发热人员出租车突击队”动员会上,“十堰十佳的哥”“十堰十大好人”“茅箭第三届道德模范”陈劲说道。疫情期间,十堰市道路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在出租车行业组织成立了20台专门运送发热人员突击队,的哥陈劲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 ,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难点是人员分流 ,这已成为共识。但是 ,共识之中也存在名实不副的认识偏向。一是相对转变政府职能而言 ,对人员分流过分重视 ,议论和研究过多 ,使“难点”实际成为“重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人员分流的任务太重 ,目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财政状况不容乐观 ,人员分流渠道不畅 ,人员减半自然成为吏治的“哥德巴赫猜想”。二是对转变政府职能只讲其“重”而不讲其“难” ,或只从理论上去讲 ,并未在实践中认真去做 ,其结果很可能导致“架空”重点。这是因为转变政府职能这一问题虽已提出十多年 ,…  相似文献   

7.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愈来愈突出,已成为当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劳”人员重新犯罪是新时期社会治安难以治理的“顽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深化对“两劳”人员重新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及治理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与此同时由于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它也会引起“产权残缺”,从而带来“代理成本的增加”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而经理人员的股票期权薪酬制由于能从分配制度乃至产权制度上弥补“产权残缺”带来的这些消极影响,因此,它会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和经理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为维护中国边境地区的国家利益和安全稳定,需要加强对边境地区执法管理。边境地区“三非人员”的管理和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中越边境地区,中国警务部门应强化对“三非人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结合实际,采取区别性原则,强化对“新三非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愈来愈突出,已成为当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称“两劳”)。“两劳”人员重新犯罪是新时期社会治安难以治理的“顽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深  相似文献   

11.
“三逃人员”是指那些负案在逃、批捕在逃、批劳教在逃的违法犯罪人员。他们慑于公安机关严打斗争的声威和专政机关的威力,畏罪潜逃、逍遥法外,有的逃跑后重新犯罪,成为危及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近年来,“三逃人员”数量有增无减而且活动规律又有新的变化,迅速及时地将他们缉拿归案,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一、“三逃人员”增多的原因“三逃人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主体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一)从“三逃人员”自身因素来讲,主要是:l、绝大部分存在着畏罪心理。这部分人大多没有与公…  相似文献   

12.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演变过程1979年《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回家各级权力机关、各级厨政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军队、国营企业、国家事业机由中工作的人员,以及其他各种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又将“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列入贪污贿赂罪主体中,从而扩大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1989年“两高”《关于执行(关于惩…  相似文献   

13.
“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接茬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有连续性的。只有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才能有显著的成效。可是,有些部门忽视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接茬教育,认为,改造是劳改、劳放部门的任务;期满回到社会上安置就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思路,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员在组织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加凸显。如何为组织甄选合适的人才,使人员和组织之间达到最优匹配,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着眼于国外研究成果,从人员进入组织阶段、人员与组织的社会化实践阶段、人员与组织长期磨合形成的结果这三个层面对国外“人员一组织”匹配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并就国外“人员一组织”匹配研究做了一个小结,以期对我国“人员一组织”匹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处在全国禁毒前沿的云南公安机关在总结 10多年来禁吸戒毒工作经验中由基层首创、并进行试点的基础上 ,走出了一条“外循环”转“内循环” ,实行劳动康复管理模式的禁吸戒毒工作新路子。自 2 0 0 1年全省推行对吸毒人员的收戒方式“外转内”以来 ,实践证明 :工作开展好的地方 ,通过全员收戒吸毒人员 ,实现社会面上无吸毒人员的目标 ,就能够遏制社会面上的毒品需求 ,有利于逐年减少吸毒人员 ,为创建“无毒县市”、“无毒乡镇”、“无毒社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整个禁毒斗争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职权地位条件”是居间受贿犯罪实行行为的典型性构成要素,其与“利用职务之便”是互为分离的概念。“利用职务之便”中的“职务”是指“专项职务”,且利用者与被利用者应当存在隶属与制约关系;而“利用职权地位条件”是指利用者与被利用者系异种职务,且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之间应当存在职权关系。离职人员“利用原有职权地位条件”,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之间原先是否存在职务隶属关系并不为要,但是必须是该离职人员对被利用者原先具有职权关系的影响。“利用职权地位条件”与“利用职务之便”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职权传递”的职权利用,后者是一种“职权本位”的职权使用。  相似文献   

17.
贪污罪作为一种职务犯罪,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范围实践中争议颇大。笔者认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是法律的授权而非委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员应是贪污罪主体;共同贪污犯罪依据个人贪污数额定罪量刑有其不合理性;退还被害人合法财产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主要内容。行政人员是一国行政活动的实施主体,考察其对“行政权本原及其目的”、“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法律保留和法律优位”、“依据法律行政”、“依据程序行政”和“依法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等现象的认知、关注、实践、评价和期待,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有效强化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意识。据此,本文实证性地研究了我国依法行政实践、行政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法制宣传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行政人员的道德回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下我国行政人员的道德回归遇到了一定的“实现困境”。我们应注重“行政人格”的培养、经济转型背后的公正与道德,一定程度上寻求“制度”出路,并努力建构有利于行政人员道德回归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查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遇到的问题较多,立法解释划分“村务”与“公务”,不符合查处案件的实际,导致出现案件管辖矛盾;立法解释未将村民小组长和村会计、出纳列为执行公务的主体,未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可成为渎职罪主体,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应修改或者取消“2000立法解释”,无须划分“村务”与“公务”,否则,就应赋予检察机关以相对宽泛的机动侦查权,将村民小组长、村会计、出纳归入立法解释中所指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也可成为渎职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