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发展城市群,提升城市群的质量是达到该目标的方案之一.新型城镇化要以建设城市群为主,要重视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关键是提升城市群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经济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从城市群概念及其建构条件人手,阐述了贵州城市群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以重点打造黔中城市群为突破口,分析和提出了贵州城镇化空间战略布局的调整思路,即“一群、三轴、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论证了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优化贵州城市(镇)空间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是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布局的中脊,是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六个城市群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分析与比较这些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发挥山东经济的整体优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0-2009年统计数据对黔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采用首位度等指标对黔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黔中经济区初步具备城市群发育的基础。但是,黔中城市群存在总体的城市数量偏少、大城市缺位、中小城市数量不足、黔中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大城市不足的黔中地区而言,比较现实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可能是一方面增强特大城市的辐射力;另一方面重点改善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改善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帮助它们发展成为较大城市;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城市化曾过于依赖大城市为载体,城市化人口向大城市规模集中,导致大城市中心区超负荷承载,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十二五要优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主要以城市群为载体推进城镇化,使城市化人口更加合理有序分布。  相似文献   

6.
张治江  曹楠 《理论前沿》2009,(24):77-78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珠三角城市群完成了部分规划编制工作.城际轨道交通取得了部分成效: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国内最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召开了几次联席会议、进行过一些协调,其发展规划也正处于编制阶段:其他大部分城市群推进工作处于规划探索阶段。城市群经过一段时期的推进,虽然在总体上形成了发展规模,并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城市辖区面积,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公共服务等跟不上需要,城市化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它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资源利用强度显著提高的空间形态,体现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城市群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空间和功能特征,研究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经济分工的协作体系,对分析和把握城市群现状、发展趋势,在城市之间要素的聚集和扩散过程中提升城市群区域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宪宾 《理论前沿》2009,(10):24-25
城市群的崛起,具有强大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必须炸弹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城市群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外城市群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从1982年提出成立“上海经济区”开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经历了初步试水、地方政府自发合作与央地协同三个阶段,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需在现有行政区划下真正破壁行政区经济,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形成合力,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半岛城市群 ,青岛责无旁贷应起到龙头城市作用。本文分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趋势及前景、青岛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优势和差距 ,提出了发挥龙头作用 ,促进半岛城市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因具有抱团发展的优势,城市群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群发展历程,并指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基于省级行政区域构建城市群在我国很有必要。本文以构建大南昌城市群为例,重点探讨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理论基础、城市群形成与成长的条件。研究表明:江西应构建以南昌为中心,包括九江、新余、抚州、鹰潭等城市在内的大南昌城市群,使其成为全国的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密集区。为此,江西应遵循大城市群成长规律,从规划、机构、区域分工与合作、城镇空间结构、一体化、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统筹谋划,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竞争合作关系,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也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宜过度化竞争,这将有碍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通过应用Dendrinos-Sonis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城市之间竞争合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广州、深圳、中山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性,佛山与惠州存在较明显的竞争性,而其他城市之间合作性和竞争性不太明显,但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各个区域性城市群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城市群内各成员政府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提高.而各成员政府自身的哲学决定着他们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参与到合作中去,进而影响到城市群整体的合作成效和水平.从具体的层面来看,城市群各成员政府的哲学作为政府哲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所在城市的认识,对自身所在城市群的认识,这些方面的认识为其行为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使得其行为有异一般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原,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原腾飞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原城市群在人口、产业结构、生态、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创新城市群制度,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群府际竞争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当前城市群政府存在过度竞争与合作不足的问题,通过从行政区体制、地方利益、考核机制等方面探析现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城市群府际治理模式,并从价值理念、法律法规、组织机制、社会资本和协调体系等方面来构建城市群建设的府际治理模式。为实现城市群政府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利合作,走向府际和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竞争合作关系,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也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宜过度化竞争,这将有碍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通过应用Dendrinos-Sonis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城市之间竞争合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广州、深圳、中山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性,佛山与惠州存在较明显的竞争性,而其他城市之间合作性和竞争性不太明显,但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社会管理所针对的是需要城市群内各城市合作管理的社会事务或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务。当前,协调性和探索性是我国城市群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特点。城市群社会管理离不开立法。城市群社会管理立法需要明确相应的理念作指导。当下最重要的是实现立法理念从"控制"向"协调"的转变。行业协会在城市群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替代、填补和拓展等功能,但同时在参与城市群社会管理立法时也面临一些困境。为此,立法应采取不同的立场或态度,以此来实现城市群社会管理立法理念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9.
加强城市群经济协作的法治规范和保障,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加强经济协作的政策指导和法律规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应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群法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区域内立法、执法和司法协作,努力建构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普适性法制体系,并探索建立权威、独立的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从而为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治理是有效化解城市群发展病症的必由之路。但是,从三大城市群治理演化实践来看,在基本趋同的府际合作中产生了差异化明显的治理效应。这是因为城市群有效治理不仅要求不断完善纵横结合的府际合作,而且要求实现府际合作与市场机制的二元配比驱动。要使城市群治理有效运作,必须超越府际合作从而使完善城市群府际合作和激发市场机制活力双管齐下。在此基础上,三大城市群应该分类治理,调适城市群治理中的府际合作与市场机制的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