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独具创造性、适合现实司法改革需要的针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产生、发展、现实运作及存在的问题均与中国各阶段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和具体落实检察民主是确保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合理运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行政裁量权由于其可能导致肆意和专断,因而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因此,反腐的关键在于规制行政裁量权,保证行政裁量权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行政裁量权的规制属于复合规制模式,包括立法规制、行政规制、司法规制以及权利规制四种规制路径。然而规制模式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公众参与作为民主理论在行政过程的投射,其所具有的民意表达、利益协商、程序正义等功能和优势,可以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有效规制。建立起公众参与的配套制度,并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可以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有效规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自动化行政背景下,行政处罚中裁量权面临着不公开、少互动、僵化裁量、无逸脱等实践运行隐忧,并影响着处罚结论的公正性。为此,需要明确智能裁量在行政裁量中的载体地位,努力实现行政裁量时公平与正义的动态平衡。调适行政处罚中的智能裁量权行使:根据处罚案件的复杂程度、裁量基准的有无和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多少对智能裁量介入限度进行分级构造;统一裁量基准立法,在裁量基准中初步制定智能裁量的具体规则;构建裁量基准转化的可视化制度,破解“算法黑箱”的难题;在自动化裁量决策系统中设计智能裁量程序规则,避免自动化处罚中相对人程序权益被无限压缩;在自动化裁量决策系统中应用智能裁量逸脱机制“,唤醒”裁量基准中的逸脱条款。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践中我国公民参与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价值。我国公众参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公众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应当实现效率与民主价值的恰当平衡。在执政党、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推动下,公众参与在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历史国情与政治现实,可以也应该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运作的制度平台。全方位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事业,需要以中国人大制度为实践平台,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调共进,而中国人大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将人大制度建设成协商民主实践平台的意义有以下三方面:协商民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协商民主理论有利于舒缓社会矛盾,有利于政治团结;通过制度合法性建设从而巩固我国的国家制度。在人大制度中推行协商民主的重要而可行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选举过程、立法过程与人大代表汇通民意的过程。即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协商机制与实践;将立法听证制度作为平台推动立法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协商实践;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民意表达与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技行政处罚是指科技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科技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惩戒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目前,我国科技行政处罚在立法设定、处罚种类和科研不端行为惩处方面均存在不足。规范科技行政处罚,需强化科技行政处罚立法,厘清科技行政处罚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界限与区别,统一、细化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不是中国特有,但可以体现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既鲜明地体现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之中,也蕴含在它的发展逻辑深处。具体而言就是,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合力并举、寻求有序参与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均衡、立基于理性沟通以促进偏好转换,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生了一个从单纯的撤销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到撤减与简政放权并举的变化,这一变化有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不同思考方式的背景。最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突破原有改革框框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有改革的痕迹。未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从远近、内外、上下、多少、公私等宏观关系中加以思考,尤其要从权力来源和公众参与的角度加以思考,以进一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险的治理危机主要表现为公众的信任危机和治理的合法性危机。传统治理模式是一种专家统治的治理模式,无助于化解科技风险治理的危机。促进公众参与的、以协商民主规范原则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模式,是化解科技风险治理危机一种新的尝试。它对风险持建构论的观点,赋予公众在风险治理中与专家同等的地位,并对科技风险治理持有一种民主治理的观念。科技风险民主治理模式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和共识原则,并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规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4)
国家环境政策的目标在于为未来规划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体系,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被创制出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种衡量经济利益与环境成本的预防措施,我国对这一制度的实践已经历时近三十年。本文以程序正当理论为切入点,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范原理,讨论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程序事项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比较其他国家对这一制度的应用,同时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无论是从法律制度建设还是法律制度实践的角度,观察其中是否有程序保障不足的现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蔡峰 《学理论》2009,(19):141-142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引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基层协商政治的创新和发展。温岭市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建立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温岭市在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协调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而探索出来的一项全新制度,有着普遍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作为近代中国内生的民主形式,不是按照某种民主理想和民主模式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救亡与启蒙的实践中应对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遵守救亡与启蒙的内在逻辑,领导各革命阶级和民主党派团结救亡、民主合作,把协商民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统一起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乡村协商治理理现代化是一个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呼唤,乡村多元社会的关切回应,农民利益诉求的现实表达,村民自治创新的制度供给;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治理是民主与协商的内在统一,本质是人民民主,特色是农民的平等协商,重点是村民之间的理性包容,途径是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治理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权力常态在握,巩固党组织核心地位,防止农村干部腐败变质,培育现代农民公民资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的活力被进一步释放出来,但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社会运行风险指数攀升。时代的变迁需要制度的持续创新,同样,发展衍生的矛盾也需要用发展的思维来解决。因此,在施政中政府应重新审视现行治理思维,解放思想,推进治理理念的升级与制度建构,以民生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吴光芸 《理论探讨》2008,(2):146-150
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公民参与、宽容、互动等理念表明公共领域与市民参与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础.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市民参与不足将制约着协商民主的施行.因此,在我国推行协商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共领域,为民众营造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政府要为培育和规范公共领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健全的市民社会,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主体意识,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共领域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16.
乡村协商民主是政治哲学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转向和深化拓展。关于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的现实境遇、理论旨趣与实践路径,学术界都进行了深入论述。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尚待深化的问题与路径是当前深化乡村协商民主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基层群众自治是城乡居民群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独立自主地管理居住地范围内的基层社会公共事务。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的原则和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基层群众自治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又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诞生于中国本土的政党制度,其运行逻辑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适应地发生了从求用、求真再到求义的历时性转换,形成了共在性的民主集中制逻辑原则和同一性的“领导—合作—协商”逻辑构架。在逻辑范式递嬗中,新型政党制度建构出一元领导、双环民主、三式一体的党导民主秩序,既实现了对西方党争民主秩序的超越,也创造出现代政治文明的新模式。新时代,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需在逻辑与秩序耦合中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凝聚共识的政治势能;提高参政能力,增益决策输出的过程动能;完善政党协商,优化协调关系的制度机能;强化行权赋能,释放维护稳定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以利益矛盾为主的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和公共政策的局部失衡,也反映出政府在利益协调、协商治理方面能力的不足。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公民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公共参与缺失造成的制度供给不足、应得权利失衡和权力缺少有效监督。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看,扩大公共参与和实现协商治理是解决社会冲突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关于中国特色人民民主鲜明特质、显著优势与实现形态等方面的集中论述,进一步指明了人民民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理论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在这套制度体系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