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情结     
什么叫知青情结这个定义我下不准。但做知青时能吃苦,不歧视人,不唯上,为人朴实的那股劲却一点也没有变。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工作也是如此。干编辑记者如是、干主任如是、干总编如是;干白丁如是、干处级如是、干司局级更如是,始终把自己放在知青的起点上,从没认为自己是个官。我总是和保洁员一起打扫我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2.
庙会情结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各庙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新春庙会吸引了大批游人,成为春节的一道风景线。庙会之所以能够聚集很多人,其实倒并不只是因为庙会可以满足群众喜欢热闹、尽兴娱乐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老字号情结     
读早些年两岸隔绝时,文学前辈梁实秋先生在台北,为报纸写的专栏里,一系列回忆北平老字号的文章,真为之神往。可惜他未能等到这一天,让他再回到这座念念不忘的,然而又是阔别了很久的城市,到他到过的地方,见他见过的朋友,进他进过的饭店,吃他吃过的东西,那该是多圆满多美好的场面啊!然而,梁先生很盼这一天的来临却偏不来,到了能来的这一天,他倒来不成了,这梦想终未实现,实在是令人黯然神伤的事。但他这种老字号情结,我想是能理解的。因为,恋旧或者怀旧,是一个人上了点年岁后的常事。所以,一谈到北京的老字号,有的人就神彩飞扬,我也是这“有的…  相似文献   

4.
国槐情结     
国槐花又开遍京都,开遍暮色四合的古老四合院,更多的开遍了胡同和随意的人家路边,又洋洋洒洒落了一地。你不经意看时,它们根本不入眼,它们好像根本不是花,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何时开,何时落,何时结出了满满一树槐连豆,压满了枝头,直到冬天万物凋零时,那些硬实的槐连豆依然迎着朔风和飘雪,经冬不落,做着自己未来的梦。  相似文献   

5.
老乡情结     
王渌 《新青年》2005,(1):2-3
老乡是一种亲情,尤其在远离家乡之时,与亲人的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愁是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受,老乡情结便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我的父亲、曾任全国第七届人大委员长的万里酷爱网球和桥牌,这是今年已经90周岁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古稀老人,至今还连任这两个协会的名誉主席,而且退下来的这位国家领导人已把这两项运动都当成他“全部生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至今他还坚持着每周打三次桥牌和三次网球的“雷打不动的时间表”,笔者有幸上周还陪老爷子打了一场(当然是6∶0,老爷子现在是不会“输”给任何对手的),他的网前手感确实好,击球又快又狠,落点十分“黑”,就是一流选手也是防不胜防。这让老爷子喜笑颜开,也让对手“望球兴叹”!作为当年(1984年)在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公司的海外战场上,活跃着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就是国际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马来西亚公司和东南亚公司总经理——赵光明。凭借两年多在东南亚市场打拼出的骄人业绩,他被评为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海外经营先进个人,成为国际集团的业务骨干。海外情缘1993年7月,完成了大学学业的他,被分配到北京城建集团工作。与其他毕业生不同,毕业后他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按照公司的安排,继续留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强  相似文献   

8.
"套话情结"     
我在局机关当秘书。我的主要工作任务写套话。可以不谦虚地说,写套话是我的看家本领。我在机关干了二十多年,不知道写了多少套话。我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单位家庭,马不停蹄地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开国上将,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叶飞,是威震中外的华侨将领。他祖籍福建省南安县(今南安市),出生在菲律宾。但叶飞逝世后,骨灰没有依例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没有安放在叶氏家族世代聚居的南安故里,也没有送回父母栖息的诞生地菲律宾吕宋岛,而是安放在厦门市烈士陵园,这多少令人感到不解。要知道,这可是叶飞将军生前自己决定的。叶飞11岁便踏上厦门岛,由此,他以身许国,迈出革命征途的第一步20世纪初,厦门已是东南沿海一个比较开化的海岛城市。因其位于闽南九龙江口,“高居堂奥,雄视漳泉”,“海道四达,帆…  相似文献   

10.
公元1837年1月27日傍晚,暮色茫茫,朔风呼啸,在圣彼得堡近郊一个叫黑溪的地方,一场震惊整个俄罗斯的血腥决斗正在那里进行。在沙皇和一群无耻政客的挑唆下,有恃无恐的法国流亡分子丹特士首先开枪,伴随  相似文献   

11.
火车的咣当声,犹如深夜里的鼓点,不断地敲击着我的思绪。坐在窗边,望着满眼的夜色和偶尔闪过的灯火,我还在问自己:有这个必要吗?也许时间的抹布早把你从灿的记忆里抹去,这无关紧要,我只想看看他,看看他过得怎样,也许这是最后一次看他了,过些时候我就会坐上去美国的飞机。我不知道少女的心怎么会突然为一个人开放。那是一个下雪的夜里,我所在的师范学院请来一些小有成绩的校友讲座,最年轻的那位就是灿,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却有着不俗的成绩,发表了不少的作品。灯光里他那俊朗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青春气息,还有那充满激情的、带…  相似文献   

12.
林小冰 《海内与海外》2013,(5):64-64,70
偶遇一条白色真丝,无袖,且是彩绘的旗袍,试穿在身,一袭白旗袍,淡而韵味犹存,衬出潜藏的冷艳,欲语还休的妩媚。那种摄人心魂的魅惑,远不是什么时装所能比拟的。身边一个小女孩试穿了几条布质的格子旗袍,很显书卷气,却没能穿出旗袍的风韵。旗袍,应当属于30岁以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13.
难了的情结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前夕,我从东京乘新干线电车来到日本西部城市——岗山。在市郊的一个小镇上遇到了日本民族的“祭”,日文念“马孜礼”。这是一种向神祈愿平安,向上苍感恩的节日。只见人们穿着各种不同的服饰在大街上游行,有的由一排排身着和服,装扮成艺妓的女性带队,有的以锣鼓开道,也有的以布条遮盖的清一色男青年做开路先锋。由数十个人抬着一形似小轿子的“御神兴”据说是神居住的地方。人们喊着号子,迈着细小的步伐,貌似艰难地向神社行进。领班的人吹着口哨在前方指挥。不少围观的群众,从一个大水桶里不断…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是军人,我是1964年父亲任空军中尉时出生的。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他入伍15年,按部队规定可以把家属、孩子带到北京去生活。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有几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第一件就是教我学会了做饭。父母的工作非常紧张,又有了小妹妹,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父亲便教我做一些家务,起初我不太愿意,也不愿意管妹妹,只想和小伙伴们  相似文献   

15.
正当韩国传媒载体与教科书基本摆脱汉字的时候,一位韩国中年学者却是那样迷恋与执着于汉语,引发了我访问、结识他的兴趣———他就是韩国京畿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永基先生。说来也怪,刘先生不曾在中国大陆或台湾读书,怎么会迷上汉语言文字,而且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呢?大学四年,他是在韩国成均馆大学英文系就读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比较》,可见他那时的志趣是研究英国文学。他研读欧洲文学史和诸多欧洲经典作品,为他日后在这个领域的深造奠定了较厚实的基础。然而,汉语言文字及其结出的灿烂文化,却象可爱的女郎一般,把这位青年…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听说“长城卡”这个名字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由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而对外面大千世界里的许多新鲜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当听到“长城卡”这个名字时,我立即就被她吸引住了。长城,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伟大而高尚的名字。随着我的成长和见识的增多,我渐渐地了解到“长城卡”有着诸多的优点:它方便、快捷、时尚。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成为有用之人,那时我也可以拿到一张长城卡,哇,那是什么呀,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呀!我当时确实是那样认为的。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就为了实现我的“长城卡之梦”而更加努力了。功…  相似文献   

17.
读了《海内与海外》第6期萧南先生所写的《老舍一家与“仿膳”的情结》,颇有感触。据我所知,北京之内有两个地方有老舍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个是天桥的“万盛剧场”,另一个就是“仿膳饭庄”。“仿膳饭庄”位置特别好,在北海公园的中心,在琼岛长廊的北段,是个游人必经之处。饭店入口处有宽敞的大红门,左右有两块木隔板,上面各刻着两个漂亮的大字:仿膳,下面有署名:老舍。这种店名的布局,既醒目又典雅,非常的别致,又和北海的格局融为一体,宛如它的一景,成为游客驻足欣赏和留影的好地方。当年北海公园北岸还有一个北海餐厅,是个大众食堂,也是求老舍…  相似文献   

18.
麒麟 《海内与海外》2004,(11):6-7,11
作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同中国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传统友谊。更有意思的是,从戴高乐将军到希拉克总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任总统都有一段浓郁的“中国情结”,其中许多故事在中法外交史上早已传为佳话。戴高乐:中法邦交的奠基人一直期待访华戴高乐将军无疑是增进中法友谊的大功臣,正是在这位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倡导下,中法两国于1964年建交,使中共领导的新中国在冷战“铁幕”下实现了外交“破冰”。戴高乐这一惊人之举决非偶然,他很早就十分关注中国这个“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用略带神秘的口…  相似文献   

19.
每次踏上越南的国土,我心里都缠绕着几个问题:为什么越南众多城市的街道多以人名命名?为什么无论哪个月到这都会碰上越南的某个节日或纪念日?为什么越南的景点几乎都是和历史有联系?经一段时间的了解,我才明白:这是因为越南文化中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他阅读的第一部小说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周家祖祖辈辈均走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官这一仕途之路。按周家祖训,男孩子五岁就要进家塾馆读书,写字均是习颜体(当时只有毛笔)。连周家灶台上的对联也是“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其实,周家土地很少,也无人种地,主要是读书。周恩来的祖父辈亲兄弟五人中,个个都是读书,考秀才,学师爷,后来有四位当上了知县。而在他的叔伯辈中,竟有三位考中了举人,做的官也就更大些。这是1964年8月2日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对所有在京周家亲属讲的。周恩来入家塾馆读书是1903年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